关于激素类药物,你是不是也有这些误解?
关于激素类药物,你是不是也有这些误解?
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很多人对其存在误解和恐惧。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激素的定义、种类、作用机制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帮助您正确认识这一重要的药物类别。
什么是激素?
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缺乏这些激素,人体将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激素类药物就是以人体或动物激素(包括与激素结构、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机物)为有效成分的药物。按照药物的类别,激素类药物可分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性激素类、甲状腺激素类、胰岛素类、垂体前叶激素类五种。
我们日常所说的“激素”通常指代的是糖皮质激素,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成分是皮质醇,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临床常见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泼尼松、甲泼尼松、倍他米松、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及退热作用等多种作用,可以防止和阻止免疫性炎症反应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的发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哮喘发作、过敏性休克、严重感染、风湿病等疾病最重要的治疗药物。
注:抗炎强度以氢化可的松(定为1.0)作为标准
激素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
由于激素的药理作用复杂,长期不合理使用确实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向心性肥胖、类固醇性糖尿病、骨质疏松、诱发或加重细菌感染、激素性青光眼等,长期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儿童长期使用甚至会影响生长发育。以下重点介绍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是否要杜绝使用激素?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激素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已知激素有这么多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国家依然允许激素类药物的生产,临床中依然会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的原因。我们常用到的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抗休克等作用,在肾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况且,很多激素类不良反应是在长期而且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如何预防或减轻激素的副作用?
- 激素类药物的品种选择、剂量、疗程、用法以及停药都要严格遵循医嘱,不要随意滥用激素;
- 长期用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需要多晒太阳,适当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 长期口服患者切记按医嘱用量,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而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
- 人体皮质醇分泌量在早晨6点-9点达到高峰,午夜最低,在早晨口服糖皮质激素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尽管激素的使用存在诸多注意事项和禁忌,但是它仍然是临床治疗很多疾病时不可或缺的“武器”。医生在使用激素时会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宜的选择,合理用药也能帮助患者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身体的影响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