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昌邑大饽饽销量爆棚!
春节前夕,昌邑大饽饽销量爆棚!
春节前夕,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县的老面大饽饽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在昌邑宾馆的乐春面食提货处,两个十几米长的冷藏箱里不断搬出各式各样的大饽饽礼盒,院子里堆满了包装精美的礼品,前来提货的市民络绎不绝。
“为了方便市民购买和通过线上团购的顾客前来取货,我们特地在这里设了两个冷藏箱来存放大饽饽,随着时间离春节越来越近,现在都来不及入库了,大饽饽随来随售。”现场工作人员姜洪成说。
昌邑大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昌邑北部地区就出现了专门经营婚丧嫁娶面食的饽饽铺子,其中乐春饽饽铺子最为出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怀念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老面大饽饽,当地企业抓住这一商机,增设传统面食制作项目,“乐春”牌老面大饽饽重新投放市场。
在乐春的生产车间,每一环节的制作都极具匠心。首先是压面、揉制,之后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醒发与蒸制。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最终的品质。李凤泉,生产经理,更是透露了节日前的繁忙:每日和面超过1万公斤,然而市场需求依然火爆。
昌邑大饽饽的制作工艺独特且考究。选用优质冬小麦磨制的面粉,不添加任何防腐剂,通过老面发酵和古法醒面,最终呈现出浓郁的麦香与松软的口感。李凤泉,生产经理,更是透露了节日前的繁忙:每日和面超过1万公斤,然而市场需求依然火爆。
“昌邑老面大饽饽为什么好吃?这里面是有诀窍的。我们用的都是当地小麦磨的面粉,麦香味很浓,和面必须使老面发酵,对水质、水温都有很高的要求,压面必须达到十遍以上,然后成型的时候,得揉一分钟左右,这样层次才明显。”昌邑乐春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李凤泉介绍说,他们的老面大饽饽掰开以后能达到60多层,是真正能用手撕着吃的大饽饽。
山东人都知道,饽饽热的时候吃是一层一层可以掰开用手撕着吃,凉的时候特别酥就像板栗吃得满身掉渣。用山东人最形象化的解释就是“热吃绵软凉吃如栗”。
在线下实体销售火爆的同时,昌邑的大饽饽产业也搭上了电商的快车。在提货点附近,几家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打包发货,这些包裹即将被发往全国各地。“面对红火的直播带货市场,我们也学会借助网络,变身‘卖货郎’,让咱昌邑的大饽饽搭上网络‘快车’销售出去,网友们看到我们这里是原产地,用的原材料都是实打实的好东西,再加上咱的产品在市场上确实有口皆碑,都放心下单了,今年线上销量直线攀升。”对于未来,董事长任军伟信心满满,计划明年在更多直播平台和电商平台发力,线上线下相结合,开拓更大市场。
随着昌邑大饽饽的名头越来越响,昌邑大饽饽产业也“蒸蒸日上”,从农家院走向大市场,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香饽饽”。昌邑市紧扣乡村振兴发展主线,把非遗产品推广、展示作为激发乡村文旅产业、传播本地文化的载体,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非遗传承和产业化运营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以丝绸为特色的柳疃镇、以乐春传统面食制作为特色的都昌街道、以砖雕为特色的围子街道、以草编为特色的卜庄镇等10个传统手工艺生产、发展片区。目前,昌邑市已建立综合展示场馆2处,乡镇非遗展示点24处,村非遗手造专业户100多家,吸纳社会劳动力2万余人,卜庄草编、都昌蒲苇草编等均已进家入户,人均年收入增长1万余元。
昌邑大饽饽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圆圆满满”和“勃勃向上”,是山东人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的必备礼物。在很多山东人的记忆里,春节餐桌上的一笼热气腾腾的大饽饽,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如今,昌邑老面大饽饽已走向全国,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地都有单独经销商。乐春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让“老味道”历久弥香,这个春节,昌邑大饽饽再次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