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圆通山:昆明千年古刹的文化瑰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圆通山:昆明千年古刹的文化瑰宝

引用
百度
8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93%E9%80%9A%E7%A6%AA%E5%AF%BA/5984757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4805
3.
https://www.sohu.com/a/139157842_740781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6%E9%80%9A%E5%AF%BA_(%E6%98%86%E6%98%8E%E5%B8%82)
5.
https://www.dengfeng.gov.cn/slwh/5316367.j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9C%86%E9%80%9A%E5%AF%BA_(%E6%98%86%E6%98%8E%E5%B8%82)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6%E9%80%9A%E5%B1%B1
8.
https://www.km.gov.cn/c/2022-06-09/4410316.shtml

圆通山,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是市区内的一座综合性园林景点。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水族馆等休闲设施,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圆通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昆明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01

历史沿革:从补陀罗寺到圆通公园

圆通山的前身是螺峰山,因山势险峻、植物茂盛而得名。唐代南诏异牟寻时期(公元8世纪),在此山南麓建起了补陀罗寺,这是圆通山历史的开端。据《滇略》《滇志》等地方史料记载,补陀罗寺的建立标志着圆通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开端。

元宪宗四年(1254年),元军攻打鄯阐城(今昆明城),寺庙毁于战火。直到元延祐六年(1319年),地方官员与百姓历时18年在寺院废墟上重建寺庙,并更名为圆通寺。从此,螺峰山也逐渐被称为圆通山。

明清时期,圆通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景色,成为文人雅士登高赏景的胜地。20世纪20年代,圆通山被正式辟为公园,称“圆通公园”。1953年,圆通山建成动物园,成为全国十佳动物园之一。虽然在2010年曾有搬迁计划,但最终因社会各界反对而未能实施。

02

建筑布局:三教合一的佛教圣地

圆通寺是圆通山的核心建筑,占地面积12,767平方米。寺内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圆通胜境坊、前殿、八角亭(弥勒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接引殿(藏经阁)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圆通宝殿前的八角亭,它坐落在一个大水池中央,南北以石拱桥相接,池两侧设有抄手游廊,呈现出唐代水榭式佛殿和池塘院落的风格。

圆通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教派的佛殿,这种三教合一的格局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实属罕见。寺内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各教派殿宇和谐共处,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包容性。

03

文化内涵:圆通樱潮与文学艺术

圆通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文化宝库。每年3月,圆通山的“圆通樱潮”吸引着大量游客。园内种植了2000余株云南樱花和垂丝海棠,形成了南北宽约100米、东西长约200米的景观带。1962年,著名作家李广田以圆通山樱花、海棠为素材创作了散文《花潮》,生动展现了花海人潮的盛况,后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影响深远。

圆通寺内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寺内的四方大水池和清初八角亭,彩塑盘龙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艺术工艺。寺内还收藏有历代碑刻、壁画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04

人文景观:历史遗迹见证城市变迁

圆通山园区内包含大量人文历史景观,其建设年代涵盖明朝建立后的数百年。其中,坐落于山体东北角的云南府城墙残段的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追溯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1983年1961年,昆明市人民委员会将该遗址列入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83年,昆明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该保护单位。,仅剩30余米的城墙被昆明市人民政府认定为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昆明市五华区志编纂委员会 1995 714-715。

公园另建有忠烈亭、忠孝亭、惠泽亭、纳霞亭、聂耳亭、螺峰亭、德教碑亭、月石亭八座纪念性亭阁。其中,忠烈亭是为纪念云南辛亥革命志士黄毓英而建,工程始于1914年,是圆通山上现存最早的纪念亭。忠孝亭则于1936年建起,以纪念清末云南提督蒋宗汉。德教碑亭建于1948年,纪念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原云南陆军讲武堂)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唐继。

圆通山山顶伫立着两座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纪念碑塔。其中一座为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该碑立于1947年,为石料砌筑,由八面形基座、方形碑体和三角棱形标杆三部分构成。碑体四面各嵌有题刻一方,记录有1944年远征军收复松山经过和阵亡将士名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纪念碑遭到破坏,碑体四面刻石仅剩第2方与第4方,基座题刻仅剩北面一方陈诚题辞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4 440-441。1966年,碑身被毁,原建筑仅存边长3.2米,高1.5米的八角形基座及其围栏。另一座为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或称安澜纪念塔,该碑始建于1944年10月,用以纪念戴安澜将军等为国捐躯的6万余名远征军将士。两座纪念碑都于20世纪40年代建成,至21世纪已出现缺失与损伤,2013年,经过27个月的修复,两座建筑重新对游客开放。

圆通山上还建有滇军创始人唐继尧的陵墓,它坐落于今动物园西北部,占地约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中国传统圆丘形封土堆。陵墓整体由青石镶砌,直径约22米,周长约68米,墓高6米。虽然墓盖与墓冠今已不复存在,许多石刻也遭到损毁,陵墓总体结构还比较完整。唐继尧墓先后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61年、1964年、1966年四次遭受大规模破坏,并多次准备拆除,在陈赓、于一川、崔庸健等人以及唐家亲属的努力下,拆墓计划最终流产,陵墓大部得以保存至今。

05

现代发展:昆明动物园的贡献

1953年,圆通山建成动物园,并于次年元旦对外开放。1959年,圆通公园更名为圆通动物园,并于1986年最终更名为昆明动物园,是全国十佳动物园之一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6 237。

截止2021年,昆明动物园共拥有200多种,合计2000余只大小动物,分布在猛兽区、散养区、食草动物区、灵长类展区、亚洲象展区、水禽池、鸟园、孔雀园等多个特色动物展区。其中包括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滇西北的小熊猫、金丝猴和长臂猿等云南本土珍稀物种及长颈鹿、犀牛、火烈鸟等引进物种。

20世纪80年代,昆明动物园曾引入大熊猫,是云南省内最早展出该物种的公园,2004年2月27日,园内最后一只大熊猫因年迈离世,此后再未展出。2018年3月,圆通山开始兴建熊猫馆,并计划于当年6月引进2只大熊猫,但该计划因不明原因搁置,熊猫馆现用于展出小熊猫。

昆明动物园自1978年起即长期保有亚洲象群,并先后实现血缘调配子一、二代小象生产,至2021年9月28日已实现种群三代同堂。截止2021年10月,园区已先后饲养亚洲象27头,并成功繁殖18胎,为国内较大的亚洲象人工繁殖小种群。

自2002年起,昆明动物园就与五华区驯兽表演团签订表演合同,邀请该团携猴子、熊等野生动物进驻园内进行动物表演,园方按约向其支付费用。2007年2月22日,一名6岁女孩在动物园表演结束后与老虎合影时被老虎咬伤,后经抢救无效身亡。2010年10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28日,昆明动物园宣布动物表演节目将不再上演,与小老虎、小猩猩零距离接触的项目也同期终止。原表演场地在表演团撤离后被开辟为绿地和娱乐设施。

圆通山,这座见证了昆明千年变迁的名山,如今已成为集佛教文化、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景点。它不仅是昆明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了解昆明历史、感受春城魅力的重要窗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