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草书杜甫诗卷》:神气淋漓的艺术瑰宝
王铎《草书杜甫诗卷》:神气淋漓的艺术瑰宝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幼勤学苦练,十三岁开始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对二王体系有着深入的研究。王铎主张“书不宗晋,终入野道”,强调学古要得其神韵与意趣,然后融会贯通,自出新意。他遍临魏、晋、唐、宋、元、明名家书迹,诸体悉备,博涉多优,集其大成。
《草书杜甫诗卷》是王铎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636年(丙戌年),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作品分为两段,第一段纵25.1厘米,横220.2厘米,第二段纵25.8厘米,横203.9厘米。此卷以杜甫的《游修觉寺》《后游》《蕃剑》三首诗为内容,展现了王铎草书的独特魅力。
艺术特色
用笔流畅而富有内涵
王铎的用笔以圆转贯其气,以折锋取其势,骨势洞达,很多地方线条凝练,而又韧性,痛快中见沉着,表现出了一种撼人的阳刚之美。在线条的组织中,他善于运用生涩感,极大地增强了线条的内涵和表现力。这种高超的控笔能力,使得他对作品的驾驭游刃有余,炉火纯青。
字法欹侧险峻
在字法上,此作欹侧险峻,体势动荡,摇曳多姿,是线条优美的舞动。结字上,以方圆相结合、以开合相呼应、以大小相穿插、以正斜相调和、以收放相补充、终以变化为主旨,可谓俯仰翻侧,欹斜反正、跌宕起伏、大小疏密、相映成趣,并在相互揖让中彰显着空间布白的强烈视觉效果,极有特点。
章法茂密,善于用势
王铎的章法以茂密取胜,前无古人,极善于用势,用字势与体势的奇正变化来调动篇章的气氛。此作为长卷,更显得变化无穷,与倪元璐、黄道周及张瑞图相比,王铎的章法可以说是最丰富的,几乎将所有的对比都调动了起来,并置在一起,却又相互和谐,如他对正侧、向背、粗细、大小、曲直、疏密等的夸张和调和,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舞蹈般的跳动和摇曳之美。
墨法丰富多样
王铎中年以后的作品,时见涨墨之法的运用,他喜欢将笔写至无墨或少墨状态,故涨墨、浓墨、湿墨、干墨、枯墨,一起都邮寄的存在于作品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内涵和笔墨章法的交响效果。
书法与诗意的完美结合
王铎对杜甫的沉郁顿挫的美学深有所悟,对杜甫爱国忠贞无限向往。他选择杜甫的《游修觉寺》《后游》《蕃剑》三首诗进行创作,通过草书的形式,将杜甫诗句的意境完美地融入其中,形成了奇中见正、纵中有敛的独特风格。
历史价值与影响
王铎的狂草在继承张芝、二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并不为过。
王铎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给东瀛书法影响颇深。他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时而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不能不说他这有意无意之中的创举是对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一大功绩。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
结语
王铎的《草书杜甫诗卷》不仅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杜甫诗歌与书法艺术融合的重要资料。这件作品展现了王铎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晚明至清初书法史上的一颗明珠。正如清人吴昌硕所言:“健笔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王铎的书法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