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如何通过杜甫诗提升古文鉴赏能力?
高考必考:如何通过杜甫诗提升古文鉴赏能力?
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鉴赏题是必考内容,也是考生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难点。在众多古代诗人中,杜甫的作品因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本文将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入手,结合具体诗句,帮助你掌握古文鉴赏的要领,提升解题能力。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高度的艺术概括: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物的描写,揭示社会本质。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仅十个字就道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雄浑壮阔与细致入微的结合:杜甫的诗歌境界雄浑壮阔,但往往通过具体细致的景物描写来实现。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通过细微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国家的衰败。
精炼的语言艺术:杜甫对语言有极高的要求,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句经过反复锤炼,达到了精炼传神的境界。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工整,意境开阔。
众体兼长:杜甫在各种诗体上都有卓越成就,尤以古体和律诗见长。他善于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创造出沉雄悲壮的风格。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
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用“沉郁顿挫”来概括。这种风格体现在:
沉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歌多反映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情感深沉凝重。如《三吏》《三别》等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顿挫:杜甫的诗歌在结构上讲究抑扬顿挫,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增强表达效果。如《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通过节奏的停顿,强化了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融合了多种风格,既有风骚的传统,又吸收了沈宋的格律,语言上既朴实又华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炼字对仗:杜甫在语言上追求完美,讲究炼字和对仗。如《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色彩鲜明。
高考真题解析
让我们通过一道高考真题,看看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题目:(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B项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备考建议
熟读经典作品:重点研读杜甫的代表作,如“三吏”“三别”、《登高》《春望》等,理解其艺术特色和风格特点。
掌握鉴赏方法:学会从形象、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注意细节描写和整体意境的结合。
多做真题练习:通过大量练习,熟悉高考题型和解题思路,提高应试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不仅要关注诗句的表面意思,更要体会其深层情感和艺术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相信你能在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取得优异成绩。记住,鉴赏古诗词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