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潮汕美食的文化传承
海滨邹鲁:潮汕美食的文化传承
“海滨邹鲁”是北宋诗人陈尧佐对潮汕地区的美誉,形容这片沿海之地文化昌盛,堪比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邹鲁。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潮汕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揭示了其饮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密切联系。
儒家文化的影响
潮汕饮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在唐代,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谪潮州,带来了中原的烹饪技艺。韩愈在《初南合贻之十八协律》中描述了潮州人食用海鲜的饮食习惯,同时也传播了中原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交流,为潮汕饮食注入了儒家“食不厌精”的精神内核。
潮汕菜讲究食材的精细处理,从选料到烹饪都追求极致。例如,潮汕牛肉丸的制作,需要选用新鲜的牛后腿肉,经过反复捶打,再用清水煮制,最后才能呈现出Q弹爽口的口感。这种对食材本味的追求,正是儒家“食不厌精”思想的体现。
潮汕美食的特色
潮汕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闻名于世。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以海鲜为主
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潮汕人提供了优质的食材。潮汕菜中,海鲜的占比高达44.2%。潮汕人讲究“食不厌鲜”,认为海鲜的美味在于一个“鲜”字。例如,潮汕的生腌海鲜,就是将新鲜的虾、蟹、贝类用特制的酱料腌制,保留了海鲜的原汁原味。
注重素菜制作
潮汕素菜以其种类繁多、制作精良而著称。据统计,《中国潮州名菜谱》中收录的素菜多达27款,占潮汕名菜的9.1%。潮汕素菜不仅选料讲究,而且制作工艺精湛,素而不斋,素菜荤做,别有风味。例如,护国素菜就是将多种蔬菜与香菇、冬笋等配料巧妙搭配,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佳肴。
甜菜寓意美好
潮汕甜菜在潮汕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潮州名菜》记载,潮汕甜菜多达33款,占潮汕名菜的11%。潮汕人注重甜菜,因为潮汕民间有用甜食来祈求生活美满的传统习俗。地少人多的潮州地区,人们离家或第一次回老家时要吃甜蛋,订婚、结婚等喜庆宴席必有头尾两道甜菜,寓意“头甜尾也甜”。而每天的甜菜、甜食,更表达人们时时刻刻在祝愿美好生活的到来。
咸菜体现务实
咸菜是潮人的“当家菜”,所谓“潮汕三宝”——咸菜、菜脯、鱼露,其实都是咸菜。在潮汕,萝卜皮、西瓜皮、小鱼、小虾都成为咸菜制作的原料。长期以来,潮人形成了吃咸菜的习惯,在生活改善之后也把咸菜搬上大宴席,既是传统习惯的保留,又可调节胃口,消除油腻。
传承与创新
2021年,潮汕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潮汕饮食文化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然而,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让潮汕美食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建议,潮汕美食要走向世界,不仅需要美食,更需要美文。他建议编纂《潮菜美文精选》,让潮菜不仅飘香四海,更能入眼、入耳、入心。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利永周则强调,潮汕菜需要有严谨的定义,应将其定义为以潮语系饮食文化、饮食习俗为主,不断吸收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精华,整合而成的饮食体系。
潮州市文化学者曾楚楠认为,潮汕菜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守正传承的基础上。他建议将潮州工夫茶与潮州菜相结合,推出“单丛茶馔”,让两大品牌相得益彰。同时,他也提醒,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量”的问题,不能盲目追求“低糖、低脂肪”等潮流,而忽略了潮汕菜的本味。
目前,潮汕菜的传承呈现出可喜的前景。潮州地区各级院校纷纷开设潮州菜烹饪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同时,潮汕菜的传承谱系完整,各派系之间交流密切,不再固守一方。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为潮汕美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潮汕美食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深厚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展现了岭南饮食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潮汕美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