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上网技术简史:从56k拨号到千兆光纤
宽带上网技术简史:从56k拨号到千兆光纤
宽带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从最早期的56k“猫”拨号,到现在的千兆城市、千兆家庭,我们的宽带技术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革?本文将带你走进宽带技术的发展历程。
xDSL和ISDN
下面这个界面,你见过吗?
这正是当年人们最初接触互联网时进行“拨号上网”的界面。在20多年前,为了上网,用户需要购买一块调制解调器卡(Modem,俗称“猫”),将其插在电脑上,然后将电话线插在“猫”上,设置完毕后才能开始拨号。
拨号上网的网速仅有5KB/s(实际速率是45Kbps,使用时经常只有1~2KB/s)。
采用这种原始方式,一旦上网,电话就无法使用,处于“占线”状态。而且,拨号上网的费用还特别贵,按照分钟计费(大约3毛一分钟)。
后来,电信部门带来了一个新的设备,宣称可以大幅提升网速。
这个设备就是ADSL猫(Modem)。使用ADSL后,网络速率从56Kbps提升到了1Mbps,之后又提升到了2Mbps。
ADSL技术是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于1989年发明的。它通过频分复用的方式,将普通电话线分为电话、上行和下行三个相对独立的通道,既避免了干扰,又提升了速率。
在ADSL基础上,又发展出了ADSL2、ADSL2+等技术,速率最高可达20Mbps。此外,还有VDSL、VDSL2等一系列技术,通常被统称为xDSL技术。
EPON和GPON
ADSL带来了网络体验的明显改善。随后,光纤宽带技术开始普及。
光纤宽带技术基于光纤(光导纤维)进行数据通信,这一概念最早由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提出。70-80年代,光纤技术快速发展,通信厂商开始研究将光纤用于接入网络,取代铜缆。
光纤接入网采用P2MP(点到多点)架构,早期采用有源光网络(AON),后来发展为无源光网络(PON)。PON主要由OLT(光线路终端)、ODN(光分配网)和ONT/ONU(光网络单元/终端)组成。
1995年,7家网络运营商共同发起成立了全业务接入网联盟(FSAN),推动光接入网设备标准的统一。1997年,ITU-T推出了APON技术体系,2003年升级为GPON。
与此同时,IEEE也在推动基于以太网的PON标准,2004年推出了EPON标准。
从国内的市场份额来看,EPON当时在中国电信被普遍采用,而GPON更受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欢迎。
10G PON和10G EPON
随着时代的发展,EPON和GPON的速率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开始向10Gbps级别演进。
2006年,IEEE开始制定10Gbit/s速率的EPON系统标准,即10G-EPON。2008年,ITU启动下一代GPON标准的研究,2010年推出XG-PON标准。
XG(S)-PON和10G-EPON都是10Gbps级别,用户侧实现的速率是1Gbps,也就是千兆。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都在推广千兆城市、千兆家庭,主要就是基于这两个技术。
实际上,从100M开始,升级所谓的宽带网络套餐,其实并没有什么体验上的差异。相比之下,Wi-Fi的质量体验,反而是一个瓶颈。
基于这一点,运营商提出了“全屋千兆”(FTTR)的解决方案,将光纤拉到每一个房间,通过Wi-Fi实现体验改善。
对于大户型和高端用户,FTTR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FTTR似乎有一点“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