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元曲博物馆:马家大院里的文化传承
正定元曲博物馆:马家大院里的文化传承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古城的中心,有一座被誉为“正定第一大宅”的马家大院。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四合院,如今已成为全国首个元曲专题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四方游客。
一座见证历史的百年宅院
马家大院位于正定古城中心,中山东路7号。其建筑布局严谨,做工考究,具有典型的山西民居特点。据《马氏族谱》记载,正定马氏乃东汉名将马援之后裔,明代自山西洪洞县迁居真定府,世代以务农经商为业,到明末已是富甲一方的大户。
大院原由五进四合院组成,现仅存中间三个院落。现存建筑南北总长70.5米,东西总宽13.65米,三进四合院建筑形式大体相同,均为灰瓦硬山顶,正房面阔三间,两厢各三间,进深二间,保存基本完好。1982年被公布为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大院,古朴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四合相连的两层木楼、雕花的木格门窗、印痕累累的青石板天井,无不诉说着这座宅院的沧桑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内的柱顶石雕刻精美,采用了“博古图”和“佛八宝”等宗教图案,这些纹饰内容丰富,线条流畅,质感较强,为普通的民居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曲文化的璀璨明珠
2018年,马家大院被改造为元曲博物馆,成为正定县一张风雅别致的文化名片。博物馆以“曲韵天成、遗音流响——正定元曲文化陈列”为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5个展厅270平方米,展板680平方米,展线长220米,多媒体8处,收集高仿元代磁枕26件,古书籍140余册。
步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白朴的雕像。这位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雕像高2.2米,通身采用灰麻花岗岩,由河北省著名雕塑家黄兴国先生倾力打造。白朴右手压在立石之上,不仅是一种力量的体现,更有一种担当的自信。左臂自然后背,表现了文人那种淡然脱俗的气质。神情超然而平和,清风傲骨,腰间蝴蝶花玉佩高雅脱俗,表达出根植于民间的那种平实的人文情怀。
馆内展出了高仿元代磁枕26件,枕上文图多为元散曲小令或元杂剧绣像,这些瓷枕虽系高仿,文图却是原版,作为当时流行的民间生活用品,元曲内容在瓷枕上如此“风行”,可见元杂剧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此外,博物馆还收藏了古书籍140余册,以及堂鼓、唢呐、笙、中阮、板胡、京胡、琵琶等多种传统乐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为白朴特辟了一个独立展厅。展厅内模拟了白朴的书房场景,手提羊毫的白朴雕像栩栩如生,仿佛正在构思他的传世之作。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诗文《井底引银瓶》,讲述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这出戏与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一起,被誉为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
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
正定是元杂剧的发祥地,也是元曲文化的繁盛之城。元代的真定(今正定)极其繁华,《马可·波罗游记》曾夸耀此地是一座“贵城”,几乎可以与南宋杭州并驾齐驱。“豪商大贾并集于此”,一派歌舞升平的城市盛景。一场又一场狂欢火爆的民间歌舞,一个又一个万众欢腾的岁时节日,点燃了白朴的艺术才华,滋养了其民间传统文化根基,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井色彩及生动通俗之美。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所录元杂剧兴盛时期的作家56人,作品345种,其中真定作家7人,作品45种,分别占总数的12.4%和13%。真定人李文蔚一生共创作杂剧十种,尤工散曲,以《燕青博鱼》为代表作。真定元曲作家尚仲贤创作的《柳毅传书》神话杂剧,是一个数百年不衰的爱情故事,解放后编排成神话电影,流传很广。真定元代杂剧作家戴善甫,作杂剧5种,现存《陶学士醉写风光好》,作者以同情的笔调描写了女主人公秦弱兰作为乐妓的悲哀,希望从“烟花簿”上勾抹掉自己的名字,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这个艺术形象也是元代艺人的真实写照。真定盲人元曲家侯正卿,曾居汴梁,听人诵书,即能悉记。稍大习词章,著有《艮斋诗集》等。他是一位不以盲疾自弃、不以年高废学,刻苦治学,积极乐观的元曲作家。
与平遥马家大院的异同
提到马家大院,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山西平遥的马家大院。平遥马家大院是清代晋商巨擘马中选的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九亩之多,共有3座大院、6座小院、房屋197间。大院总体布局鸟瞰酷似大大的“马”字形,以此告诫后代永不忘本,隐喻马家事业“马到成功、一日千里”之意。与正定马家大院相比,平遥马家大院规模更大,建筑更为宏伟,体现了晋商文化的鼎盛。
然而,正定马家大院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作为元曲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元代戏曲的发展历程,更成为了研究元曲文化的重要基地。这种文化定位,使其在众多古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殿堂。
正定元曲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对元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古城正定深厚文化底蕴的彰显。它以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正定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