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太平天国时期,皖南地区为什么损失了80%以上的人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太平天国时期,皖南地区为什么损失了80%以上的人口?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PQ6DH405566QRL.html

太平天国时期,皖南地区人口损失了930万,约占战前人口的81%。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尤其是考虑到皖南并不是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主要战场。那么,为什么皖南会遭受如此严重的破坏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皖南地区,指的是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包括宁国府、徽州府、池州府、太平府及广德府。太平天国时期,南方各地的损失都非常大,但相比之下,浙江、安徽二省所受到的损失是最大的,其中尤以皖南地区的损失最为触目惊心。

曾国藩在描述当时的场景时写道:“壮者被掳,老幼相携,草根掘尽,则食其所亲之肉。徽池宁国等处属,黄茅白骨,或竟日不逢一人。”当时,人肉的价格,高不过百余文,比猪羊肉还便宜!这正是“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的真实写照。

皆不经营的必争之地

皖南地区,是江西、浙江、江苏等省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太平天国与大清,并非过去的划江而治。太平军与其主要对手湘军是东西拉锯,而天京东面的华东富庶地区也是太平天国必欲夺取之地。因此,皖南的重要性都特别明显了。

过了皖南丘陵地区后向东,天京周边,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皆无险可守。过了皖南丘陵而东南,可以直攻杭州,进入浙江腹地。自皖南而北,取枞阳,则天京门户安庆航道断绝。自皖南而西,则可深入江西腹地。因此,皖南,对双方来说,都是必争之地!

可是,皖南,却都不是双方愿意下大力气经营的地区。对太平天国来说,其重点除确保天京外,就是要确保皖北粮仓,其次,则是夺取富庶的苏杭。因此,太平天国所大力经营者,主要是皖北粮仓和苏浙富庶之地。

对大清朝廷来说,则以两湖、江西为军事基地,以苏南、浙江为财赋基地,对皖南也不大经营。尤其是,在太平军控制安庆等地后,大清在安徽的中心迁到了庐州,与皖南隔绝。因此,皖南又由浙江代管。因此,皖南,在当时就成了一个双方都不太经营的必争之地!

建设少、战事多;安抚少,杀戮多···就成了当时皖南的重要特点!

双方在皖南的战略:导致反复杀戮

大清在皖南的战略:反复争夺

徽郡四面受敌,岭路分歧,不能禁贼之不至,至而有以待之,不能保城之不失,失而旋即复之,不能必战之不败,败而有以待之···——《杨沂孙文集》

由于大清无力在皖南地区部署过多兵力,因此,大清在皖南地区的战略,就是一个字:耗!大清无力阻止太平军进入皖南,因此,只能阻敌于外,只能战于其中。

大清也无力确保一定能守住城,因此,只能将目标设为失守后还能夺回来。大清也无力确保战而能胜,因此,只能立足于能长期周旋下去!因此,皖南各城,反复争夺,战乱不休,也就不在话下了!

太平军在皖南的战略:搞!

太平军在皖北、江西各地,多有经营、安抚。但是,在皖南,太平军主要工作只有一个字:搞!早在西征之初,太平军就要求贵池贡献黄金六百两,否则剿洗!后来,太平军每过皖南,则搜富民黄白金,搞钱。

而一些太平军将领在皖南所谓“安民”,也不是要发展生产、恢复秩序,而是以搞钱为目的。比如,古隆贤在太平县安民,除按照门牌收钱外,每有军官升迁,都需要每人交一元贺银···

后来,古隆贤离开太平县去天京,携带了大量金银、妇女···可以说,太平军在皖南搞钱,初期还有一些是为了支援战场所需,后期则主要是给将领自己发财了···

这些政策,一则使当地百姓负担加重,二则···导致皖南地区百姓反抗太平军,多出了许多本不必要的作战和惨剧!

当然,由于太平天国是最后的失败者,所以,史书所留下的,多是太平军在皖南”搞“。大清官员在皖南有没有”搞“?湘军在皖南有没有”搞“?史未明载,但未必说明就没有,甚至未必说明”搞得不厉害“。总之,不管是谁来”搞“,苦的都是老百姓!

当时皖南的社会特点,加剧了皖南战事的血腥

双方皆不以皖南为经营重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皖南地区,人多、山多、田少。因此,当时的皖南,贫富悬殊,财富高度集中。而且,在这种多山地形中,当时皖南人民多以宗族为单位聚居于村落。早在明代起,当地的村落联防就十分普及。保甲制在当地就有施行。而这些,都使一个个村落成了一个个军事单位。

而对大清来说,这种以宗族为依托、村落联防的,”村自为团“的保甲制度,又十分有利于大清,因此,也大力支持、推广。由此,当时皖南的环境更为血腥了。

一来,太平军在皖南的作战,十分复杂,有时是以一个村落的严重破坏为结果···

比如,在太平县芜湖县,就出现“自贼匪串拒,官兵攻剿,全遭焚拆···”的惨状。

二来,团练并不是单纯地“守村”,他们也常常外出作战,在“法外之地”,也常有掳掠杀戮···这些,都加剧了皖南所受到的破坏!

乱兵

而到了太平天国后期,这一局面进一步恶化了!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太平天国控制区逐渐被压缩。相比之下,皖南,仍然算是大清的“薄弱环节”。

因此,大批太平军进入皖南。其中,既有从江西等地退来的,也有原随石达开出走后归来的童容海等部。这些将领,皆不善于经营。而且,到此时,太平军与湘军,都军纪败坏了!初期时,无论太平军还是湘军,都有相对严格的军纪,掳掠不太多。但到此时,双方都变了。太平军早已不复杨秀清时期的严法,在天王“滥封王”之后,诸将更是不受制约,任意作为。湘军则自安庆之战后,也视作战为发财手段!因此,皖南,也就成了乱兵集结之地!而且···皖南平定又是相对较晚的。苏浙由李鸿章、左宗棠夺取;天京由曾国荃夺取···而皖南,则直到天京沦陷后,仍然争战了很长时间!

饥荒、瘟疫

战事多、建设少,生产、生活秩序长期被破坏,自然就容易出现饥荒、瘟疫!

皖南地区的太平军,因为缺食,就将牌尾、病号杀食,然后开往江西就食!至于皖南地区的百姓,自然就更没得吃的了!饥荒!而瘟疫,也夺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比如,太平县逃亡外省的百姓,十回五六,到家后不数日即死···末日景象!

后记

由于皖南地区人口的大量损失,因此,在战后,清政府开始大量从两湖、河南等地迁徙百姓到皖南。但是,尽管大量人口迁入皖南,但是,很长时间内,人口都没有恢复到太平天国战前水平。

同时,另一较大变化是:吴语区面积大幅缩小,如今,仅仅在泾县等少数地区。总是,皖南地区,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皖南是受到破坏最严重的区域。这主要是三个原因。

1、双方都只愿在皖南索取,不愿在此经营。搞钱、搞物资、搞兵源。双方都只在这里索取,而不愿在此经营;只做破坏,不做经营。

2、反复争夺。自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双方就在皖南地区进行争夺。但是,由于双方皆没有在此投入决定性力量,因此,旋得旋失成为常态。官军来了杀一遍,长毛来了杀一遍,反反复复,百姓遭殃。

3、连带灾害。双方在此的统治皆薄弱。因此,战争带来的创伤,长时间无法得到安抚。饥荒得不到赈济、流行病得不到治疗,民不聊生!反倒是:由于这里是彼此的薄弱环节,因此,失利者反而往往喜欢到这里来“避实击虚”(欺软怕硬,欺负百姓)、恢复元气(掳掠)!

一句话:皖南是双方必争之地,但是···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大清,都不是真正对人民负责任的统治者!这是两个都不合格的,都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的统治势力!当时的统治者如此,也就罢了。更为遗憾的是:如今,说起太平天国。人们总是说起石达开、曾国藩们的成败得失,甚至对天京城内的粉黛佳丽感兴趣。人们要么歌颂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要么崇尚曾国藩胡林翼的中兴之功。至于那累累白骨···似乎不在“主要篇章”中,往往只是被一笔带过而已!可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