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陪你过个吉祥年!
十二生肖陪你过个吉祥年!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十二生肖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每个生肖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内涵。无论是鼠的机智灵活,还是牛的勤劳踏实,这些可爱的动物形象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和祝福。今年春节,让我们一起探讨十二生肖背后的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度过一个充满吉祥和欢乐的新年吧!
十二生肖与春节习俗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民俗文化符号。它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代表不同的出生年份,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在民间流行这样一个传说,轩辕大帝要选十二动物来担任宫廷卫士,就让各路动物来报名,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原本推牛为首,结果老鼠一直藏在牛身上牛到达中点时,老鼠直接就跳了下来拿到了第一名。虎和龙不服气,被封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兔子不服,要和龙赛跑,兔子跑到龙前面。狗不乐意,一气之下咬伤兔子,被罚倒数第一。蛇、马、羊、猴、鸡之间还经过一番较量,最后猪跑来占据末席。其实具体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是因为十二生肖形成时,家猫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猫才没在上面,并不是因为老鼠忘了报名和猫结仇,十二生肖各个生肖还有各自的意义。
在生肖文化中,牛往往被赋予吉祥、力量、勤劳、踏实、奉献等丰富的象征意义。生肖作为与每个人伴随一生的动物形象,既是一个人的出生符号、铭记年岁的依据,也是一个人相伴一生的吉祥物,被人们赋予许多美好的祝愿和心灵的祈求。每当新年到来之时,中国的家家户户都会在窗户上张贴红色的剪纸,其中牛的形象既反映了努力奋斗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021是金牛之年,也是奋进之年。经历过2020疫情带来的变化,相信2021能够迎难而上,像生肖牛一样脚踏实地、敢于拼搏、开拓进取、勤劳奋进,“牛气冲天”也蕴含了人们对于牛年的美好愿望。
十二生肖是各地年画、剪纸、皮影、雕塑、玩具、饰品等民间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在辞旧岁、迎新年、庆丰稔,谢神灵、除灾祸、保平安等民俗活动中,十二生肖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博物馆里的生肖文化
近年来,很多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推出生肖主题展览,因其接地气,与民俗、节庆文化息息相关,受到观众喜爱。相较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举办生肖展览,通常以科学视角阐释生肖主题,以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为主轴线,最终延伸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以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十二年的生肖展览为例,展览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以多元化的阐释视角为特征,凸显博物馆馆藏特色。同时,借由生肖展览,加强与地市博物馆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促发展。未来,在现代科技环境下创新生肖展览形式,将成为新一轮生肖主题展示的重要突破点,希冀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探索实践能为公众带来全新的生肖文化体验。
1 生肖文化与博物馆
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民俗传统中,也贯穿于文化艺术中。博物馆举办生肖展,既能展示生肖文化的历史与渊源,又能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对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十二生肖起源考证的研究比较多,“生肖”指的是人所生年的属相,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属相,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吴裕成,2004)。我国传世的书面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清代学者赵翼所撰的《陔余丛考》卷三十四谓十二属相之说起于东汉,今版通行工具书《辞海》仍采纳赵翼此说(李楠,2013)。“生肖”一词,出现时间较晚,主要流行于宋以来(赵伯陶,2012)。十二属的叫法可能更早,如《七录》有《十二属神图》一卷(见《隋书·经籍志》)。事实上,十二生肖的系统早就有所记载,例如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孔家坡汉简的《日书》等,都有提及这一系统(李零,2020)。生肖之说成为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记生年和记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年来早已蔚为大观,妇孺皆知。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生肖从简单的记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
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与文化、历史、民俗等紧密相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博物馆举办生肖展览,在展品择选上,可以展示与生肖动物相关的文物器物、动物标本、书画典籍、民俗器具等,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生肖动物及生肖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历史背景。文物器物及民俗器具上的动物纹饰、形制给人的亲切感也可以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其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展示各种不同的生肖形象、故事和传说,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国先民丰富的想象力。最后,借由生肖主题展,观众能够认识生肖动物的特点、生存环境与人类的紧密关系等,例如了解鸡、犬、猪、牛、羊、马等动物的演化,动物驯化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这可为大众理解古代农业、畜牧业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线索。
2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生肖主题展览特色
博物馆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标准出发,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国内外对此也不尽相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按照功能,大致将博物馆归纳为三大类,即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其中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科学博物馆、实用科学博物馆以及技术博物馆等。目前,国际上通常以博物馆的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作为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为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及其他类型(王宏钧,2001)。按此标准划分,冠之以“自然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名称的博物馆,都应归属于科学博物馆类型。据统计,国内现已建成自然科学博物馆近200家(王美莹,2021),如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等。目前,已经举办十二年生肖主题展览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主要有上海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院等。
很多历史类、艺术类、综合类博物馆及文化机构也有举办生肖展览的传统,例如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连续举办过生肖主题展。首都博物馆自2008年开始策划生肖展,从“老北京传统节令风情展(鼠)”“‘牛年说牛’文化文物展”“虎跃千年——2010虎文化展”“‘灵动宝兔’—— 系列生肖主题展”直至2019 年的“家和年丰 —— 猪年生肖文化展”为一纪(首都博物馆网站,2020);南京博物院自2009 年起开始策划生肖展,从“中国牛”“盛世虎”“欢腾兔”“腾飞龙”“报春蛇”直至 2020年的“祥瑞鼠”为一纪,2021年该院策划“十二生肖闹新春”作为总回顾,集中呈现十二生肖文化(南京博物院网站,2022)。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全国文博机构,也在推出“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推出“奔马迎春”“九九阳春”“申猴朝岁”“金鸡报晓”“骏犬啸天”“金猪拱福”“瑞鼠吐宝”“牛转乾坤”“虎虎生福”“大展‘宏’兔”十个生肖主题文物图片展览,成了新春佳节期间推崇的“博物馆里过大年”之重要活动(耿坤,2021)。
纵观国内大部分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生肖主题展览,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的生肖主题展相比,更注重从科学视角来阐释主题,以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为主轴线,最终延伸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
2.1 注重自然教育,凸显馆藏特色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肩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其生肖主题展,应注重自然教育,凸显馆藏特色,以生肖动物为出发点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有机联系。首先,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馆藏标本为解读与展示大部分的生肖动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浙江自然博物院在策划生肖主题展时,一般先对生肖动物进行追本溯源,对相关生肖动物的自然史与生物学知识进行科普介绍,探讨家畜类生肖动物的起源与驯化。在陈列展示中,围绕生肖动物,挑选出动物标本、骨骼标本、古生物化石等展品,辅以图文版面、多媒体互动装置、场景复原、艺术装置等展示手段,多维度地呈现生肖动物的科学知识。
2.2 多元化的阐释视角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生肖主题展,通常会从多个角度阐释生肖文化。例如,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生肖展,会从自然史、文化史、艺术史等多个维度展开。展览不仅介绍生肖动物的生物学特征,还会展示与生肖相关的文物、民俗器具,以及各种生肖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多元化的阐释视角,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地了解生肖文化的内涵。
2.3 创新的展示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的展示手段也在不断创新。浙江自然博物院在生肖展中,就运用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让观众能够以更直观、更有趣的方式了解生肖文化。例如,通过AR技术,观众可以与虚拟的生肖动物互动;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走进”古代的生肖文化场景,亲身体验历史的氛围。
2.4 跨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
为了丰富展览内容,浙江自然博物院还积极与其他博物馆合作,共享资源。例如,与各地市博物馆合作,借展其特色展品;与海外博物馆合作,引入国际视角。这种跨区域合作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十二生肖的地域文化差异
在中国大陆,生肖文化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生年的生肖被认为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运势,因此人们会在本命年(即自己的生肖年份)特别注意避免可能的不祥之事。此外,新年期间,亲朋好友之间还会交换带有生肖图案的贺卡或礼物,以示祝福。在一些大城市,还会有相关的展览和文化活动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相比之下,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其生肖文化既有传统的色彩,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例如,每年的农历新年游行中,巨大的生肖花车是必不可少的亮点之一。同时,香港人也会根据自己的生肖来进行投资理财,选择与自己生肖相匹配的股票或者基金产品。在香港,风水和命理咨询行业也非常发达,许多人都相信通过专业的指导可以改善个人运势。
至于台湾,生肖文化同样深入人心,但其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更为突出。除了生肖对应的吉祥物外,台湾还有许多庙宇供奉着十二生肖神明。在这些地方,人们会祈求神明的庇佑,尤其是在重要的考试、婚姻或其他人生大事之前。此外,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经常推出与生肖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收藏家。
在全球其他地方的华人社区,虽然由于地理距离和文化交流的原因,人们对生肖文化的了解可能会减少,但在一些重要节日和庆典上,生肖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例如,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华人在春节时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就包括了生肖巡游和表演。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随着当地多元文化的融合,生肖文化也逐渐为更多非华人所熟知,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的十二生肖在各地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无论是中国本土还是海外的华人社群,都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发展着这一古老的智慧结晶,使之成为联系全球华人情感纽带和文化桥梁。
十二生肖文化的未来展望
在现代社会,十二生肖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运用更多创新的方式传承和传播生肖文化,如数字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另一方面,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让生肖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它不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十二生肖文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