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东陵守陵人的前世今生:从皇家守护者到文化传承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东陵守陵人的前世今生:从皇家守护者到文化传承者

引用
搜狐
15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677430557_121658723
2.
http://news.sina.com.cn/cul/2005-03-24/5228.html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6759389
4.
https://www.sohu.com/a/802692959_121834861
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7/c1001-26221745.html
6.
https://www.gjrwls.com/jinghua/20240422/967065805873217536.html
7.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fbc778d592d9281876e1a582
8.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7Qm9KPlCG6?device=amp&device=amp
9.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60RC1205565Y17.html
10.
https://www.sohu.com/a/831432018_121161302/
11.
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hb/202309/t20230922_947423.htm
12.
https://www.chinanews.com.cn/m/cul/2021/12-19/9633391.shtml
1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1226/17/83946677_1108874716.shtml
14.
https://www.dedao.cn/ebook/detail?id=Z1GDBjp8o9nDz1NZyd5MXvBj6RKEVwNN89wAp4aGOkJmYQrLbP7e2glqxl9qNPeX
15.
https://whgdhlyj.tangshan.gov.cn/lvyouju/xqkx/20211015/1368156.html

在河北省遵化市的昌瑞山下,静静地躺着一座占地80平方公里的皇家陵园——清东陵。这里安息着顺治、康熙、乾隆等5位皇帝,以及众多皇后、妃嫔等共计161位清朝皇室成员。自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经247年的沧桑岁月,清东陵见证了大清王朝的兴衰更迭,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守陵人的忠诚与坚守。

01

从皇家守护者到文化传承者

02

严谨的守陵制度

清东陵的守陵制度始于顺治时期,清朝对皇陵的保护极为重视,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派驻八旗兵丁驻守。这些守卫皇陵的人,都出自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他们后来都成了世袭的守陵人。

守陵人的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盗墓贼和外敌侵扰,保护皇陵的安全;二是负责祭祀和清扫,维持皇陵的整洁和庄严。他们不仅要白天巡视各个墓区,还要在夜晚放哨站岗,随时应对突发情况。每逢重要节日或墓主忌日,守陵人都要进行祭祀仪式,表达忠诚和敬意。

守陵人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内务府指派的专门守陵人、八旗子弟守陵卫士、朝廷任命的守护大臣。他们的分工非常细致,包括守陵大臣、郎中、员外郎、赞礼郎等,还有一些特殊工种如糖匠、面匠等,这些工种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

守陵人的待遇优厚,不仅有高于普通官员的俸禄,还享有免税、免役等特权。他们可以分配到官地,用于种植粮食或出租收取租金。皇陵还设有学校和医院,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这些优待使得守陵人形成了一个封闭而自豪的群体。

03

时代的变迁

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成立。按照《保护清室八条》规定,设东西关外三处皇家墓园办事处,并由专人管理保护。这些专人就是原来的守陵人或者他们的后代。

民国初期,在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统治下,这些守陵人还能按时领到俸禄,并继续执行祭祀仪式。但随着国力衰弱和政治腐败,导致朝廷库银入不敷出。守陵人员俸禄减少,生活水平开始下降。

1928年,在孙殿英率领国民军公开盗挖了清东陵之后,民国政府对皇家墓园管理更加松懈。许多原来担任官职或者军职的满族贵族也纷纷改姓汉化或者逃亡海外。原来依靠朝廷俸禄生活的守陵人也失去了经济来源。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许多原来为了生存而当上守陵人的八旗子弟选择了离开或者改行。但也有一部分原来为了信仰而当上守陵人的皇族后裔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守护皇陵。

这些留下来的守陵人不再依靠政府发放俸禄生活,而是自食其力,在皇陵周围开辟土地种植粮食或者经营小商小贩。他们也不再执行原来那么隆重复杂的祭祀仪式,而是简化了一些程序,只在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节前往陵寝扫墓、献花、烧香、祈福。他们也不再穿着原来的官服,而是换成了普通的民服,以示低调和谦卑。他们也不再享受原来的俸禄和地产,而是靠着自己的劳动和经营维持生计。他们也不再拥有原来的特权和地位,而是与当地的百姓平起平坐,甚至受到一些歧视和嘲笑。

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使命,认为自己是皇帝家族的忠诚子孙,有责任保护祖先的陵寝不受侵犯和破坏。他们也

04

文化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的守陵人,已经不再是依靠朝廷俸禄生活的八旗子弟,而是以李志军、谢静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化传承者。

58岁的李志军是裕陵(乾隆陵)第13代守陵人,从16岁起就跟着叔父学习古建筑彩绘修复技艺。作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的一员,他一直从事油漆彩绘工作。金龙合玺、清式旋子、雅伍墨……经他修复的文物彩画清丽浑厚、古朴典雅。李志军介绍说,古建筑彩绘修复工序包括“一麻五灰”、油饰和彩绘,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做了一辈子彩绘,守了一辈子清东陵,我们得对子孙后代负责。守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37岁的谢静从小就随家人住在裕陵东班房,她的母亲祖上属镶蓝旗,家里亲戚祖上也出自满族镶黄旗,清代时都在内务府任职。2009年,英语专业毕业的谢静如愿来到清东陵景区,成为一名导游。她说,“清东陵培养了我,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我也要把所学全部贡献给它。我想通过讲述清东陵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如今,清东陵的守陵人后代约有近2万人,他们从事着不同行业,但都保持着对陵寝的保护意识。清东陵保护区不仅建立了京津冀高校古建筑研学游联盟,还推出了“神秘宝藏—考古研学剧本游”“文化访古—探索泱泱中华文化”等文化体验项目。今年暑期,景区接待研学学生超过2.5万人。

清东陵保护区还筹建了守陵村史馆、“守陵人家”博物馆等场馆,对守陵人生活、满族习俗等进行了全面展示。与此同时,和守陵人相关的饮食文化和手工艺也火了起来。村民们创新推出了“皇家八大碗”“清东陵糕点”“饹馇”等特色美食,马兰峪金银小镇的金银加工也迎来了快速发展。

05

结语

从皇家守护者到文化传承者,清东陵的守陵人经历了巨大的角色转变。他们不再是依靠朝廷俸禄生活的八旗子弟,而是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新时代守护者。在李志军、谢静等新一代守陵人的努力下,清东陵不仅得到了妥善保护,更成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这份跨越数百年的守护,将继续传承下去,让世界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