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TOPCon和HJT:光伏产业的新宠儿
钙钛矿、TOPCon和HJT:光伏产业的新宠儿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光伏产业正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钙钛矿、TOPCon和HJT作为新一代光伏电池技术的代表,正逐步改变着行业的竞争格局。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产业化进展、未来前景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三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钙钛矿:效率突破引领未来
钙钛矿电池是第三代薄膜电池的代表,其核心优势在于高能量转化效率和低成本潜力。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通过抑制广角光损失和非辐射复合,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26.4%。更令人振奋的是,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效率已突破28%,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更是创造了33.9%的全球最高效率纪录。
钙钛矿电池的另一大优势是其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成本潜力巨大。与传统的晶硅电池相比,钙钛矿电池的材料成本更低,且生产过程能耗更小。然而,钙钛矿电池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材料稳定性、寿命问题以及大面积制备的均匀性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商业化进程。
TOPCon:稳健发展中的主流选择
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凭借其超高转换效率和优异的发电性能,已成为当前行业的主流技术。2024年,TOPCon电池已成功替代PERC电池,成为市场主流。目前,TOPCon电池的量产效率已突破24%,实验室效率更是高达28.7%。
企业层面,各大光伏制造商正通过PVD和LPCVD双技术路线推进降本增效。例如,绵阳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首家采用这两种技术路线实现TOPCon电池量产的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双层Poly-Si技术、降低Poly-Si寄生吸收、基于激光烧结工艺研发硼掺杂超高方阻工艺、Fine-line Printing工艺开发等创新技术。同时,业界也在积极探索TOPCon与BC技术的融合,以进一步提升电池效率。
HJT:商业化加速中的新星
HJT(异质结)电池以其高效率和独特结构受到广泛关注。目前,HJT电池的量产转换效率已达24.53%,实验室环境中的最高转换效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9.52%。近期,HJT光伏电池板块出现70%的反弹,多家企业如隆基、金刚玻璃、华晟、迈为等公布的HJT电池性能超预期,带动商业化加速落地。
HJT电池具有高开路电压、低功率衰减、低温度系数下的稳定输出功率、支持薄片化和双面发电的结构对称性,以及相对简单的工艺流程等优点。然而,其较高的设备和材料成本是商业化的主要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正积极推进银浆耗量及国产化、靶材利用率及回收、设备国产化及产能提升等降本措施。据中信建投测算,2022年~2025年我国HJT新增产能将从25GW增长至180GW,同比增速高达231%。
技术对比:谁将主导未来?
技术指标 | 钙钛矿电池 | TOPCon电池 | HJT电池 |
---|---|---|---|
量产效率 | 26.4%(单结) 28%(叠层) | 24% | 24.53% |
理论极限效率 | 44%(叠层) | 28.7% | 29.52%(实验室) |
成本优势 | 材料成本低 工艺简单 | 与PERC兼容 降本空间大 | 设备成本高 银浆耗量大 |
商业化进度 | 小规模试产 | 大规模量产 | 加速商业化 |
核心优势 | 高效率 低成本潜力 | 兼容性强 效率提升潜力大 | 高开路电压 低衰减 |
未来展望:技术融合与产业重塑
从短期来看,N型电池片技术仍处于导入期,PERC、TOPCon、HJT技术路线及相应产品仍将共存。但从长期趋势来看,钙钛矿、TOPCon和HJT三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势,未来可能会出现技术融合的趋势。例如,钙钛矿叠层技术可以与TOPCon或HJT结合,进一步提升效率;BC电池作为平台技术,与TOPCon和HJT结合后效率可达29.1%。
这些新技术不仅带来成本下降,更重塑了光伏制造的全球价值链,推动组件功率迈向700W+时代。未来十年,光伏行业将见证万亿级企业的诞生,并重塑全球能源政治经济格局。然而,新技术的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供应链稳定性等问题。因此,企业需要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