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简史》:一部承载千年文明的权威史著
《毕节简史》:一部承载千年文明的权威史著
2023年12月,由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程全面业务指导、毕节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毕节简史》正式面世。这部全景展现毕节数千年文明进程的权威性地方史著作,填补了毕节地方综合性通史类著作的空白。
《毕节简史》的编纂工作始于2021年6月,全书遵循“简明不简单,文约而事丰”的编纂原则,以2022年毕节行政区划为记述空间,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精炼史料,纵贯毕节历史长河,立体式展现毕节发展脉络。该书系统梳理了毕节从远古时期至2022年的历史变迁,是一部通俗易懂、脉络清晰的毕节历史读本。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上游,黔滇川三省交界。东与遵义、贵阳两市相接,南连安顺、六盘水两市,西南与云南省曲靖市接壤,北与云南省昭通市及四川省泸州市相邻。毕节市总面积26,849平方公里,人口660.61万,是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地级行政区。市人民政府驻七星关区。
“毕节”之名源于彝语“比跻”,乃彝族部族名。这片土地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汉、彝、苗、回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毕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宁南境内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据《宁南县志》记载:“据双塘等地发掘出的石器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宁南境内即有人类繁衍”。
毕节不仅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标。红军长征期间,在毕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毕节,建立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毕节简史》重点突出了红军在毕节的革命活动、中共地下斗争等红色事迹,展现了毕节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除了革命历史,毕节还承载着神秘的古夜郎文化。赫章县可乐乡出土的汉墓群,为研究古夜郎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2000-2001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可乐夜郎时期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风格独特,与汉文化、滇文化、巴蜀文化、南越文化均不相同,应属贵州夜郎地区青铜文化,这为还原夜郎提供难得的素材。这一发现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彰显了毕节在贵州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毕节简史》的出版,不仅是一部地方史著作的问世,更是一次对毕节历史文化的全面梳理和展示。它填补了毕节综合性通史类著作的空白,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公众了解毕节历史开辟了窗口。通过这部著作,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毕节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脉络,感受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