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缺口达500万 硕博毕业生多流向信息传输等行业
AI人才缺口达500万 硕博毕业生多流向信息传输等行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AI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前景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AI人才的培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AI专业在中国高校掀起建设浪潮
2024年高招志愿填报中,计算机信息科技与AI专业继续成为热门。据统计,2018年教育部率先设立首批35个本科人工智能专业点,到今年秋季学期,全国将有533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推出“通用人工智能班”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推出“通用人工智能班”,强调跨学科教学,与各领域交叉融合。其中,“通班”以打造通用人工智能战略“王牌军”为核心,建立起全面系统的AI培养体系和本博贯通的人才培养路径;“智班”则侧重数理基础、理工学科交叉。
AI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AI人才培养面临市场需求变化快、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钩等问题。专家建议,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引入前沿技术,更新课程内容。
AI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
AI专业毕业生流向多样,包括数据科学家、AI伦理与法规专家、AI架构师等热门岗位。据统计,硕博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新兴技术类的大厂、AI初创公司、金融信息企业等,其中70.90%流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专家建议
在AI时代,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对变化的韧性对于未来工作至关重要。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将成为职场人的“标配”。
近日,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推出的“具身智能本体”跳舞机器人,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具身智能”成为热点之一。新华社发
7月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观众在体验灵巧机械手。新华社发
南京大学发布的2024本科录取通知书格外吸睛,创意正是当下最热门的AI。 网络截图
AI专业学什么?
AI专业注重跨学科教学,强调与各学科的交叉。以北京大学为例,其智能学院设有“通班”和“智班”两大旗舰班型。“通班”重在培养“通识通智通用”的世界顶尖复合型人才,而“智班”则侧重数理基础和理工学科交叉。
高校如何教?
市场需求变化快,人才培养“摸着石头过河”。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校探索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开设AI前沿讲座、AI工具技能训练课程、AI交叉培养实验班以及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专家指出,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以更准确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AI就业前景如何?
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高达500万,预计上海市2025年需求40万,而本地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仅为4万。AI数据工程师、AI机器人工程师、AI算法工程师等岗位需求量最高。AI人才市场冷热不均,高端人才手握高薪,普通院校毕业生则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专家观点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深远。一方面,AI催生了大量高技能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传统低技能、高重复性工作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专家建议,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将成为职场人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