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菲斯来袭!全球如何联手守护地球?
阿波菲斯来袭!全球如何联手守护地球?
2029年4月13日,一颗直径约370米、质量达4.6×1010千克的小行星将从距离地球仅3.8万公里的轨道上掠过,这颗名为“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将其撞击地球的概率降至极低水平,但它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以及如何防御这类天体的撞击,已经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课题。
面对小行星撞击的潜在威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防御系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率先迈出重要一步,其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于2022年成功实施,通过高速撞击改变了一颗小行星的运行轨道。这一突破性进展验证了动能撞击技术的有效性,为未来防御小行星撞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也在积极布局小行星防御体系。国家航天局透露,我国计划于2026年独立开展小行星防御任务,将采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这一方案不仅包括对目标小行星的直接撞击,还将在撞击前后进行全程观测和效果评估,以确保任务的成功。
在国际层面,联合国首次针对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这一协议包含一整套机制和准则,旨在协调全球资源,共同应对小行星撞击威胁。目前,该协议正在针对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展开行动,这颗直径约100米的天体预计可能在2032年12月22日与地球相撞,撞击概率约为1.6%。
在技术层面,人类已经掌握了多种防御小行星的方法。除了动能撞击外,还可以通过重力牵引、核爆偏转等方式改变小行星的轨道。此外,全球已建立起完善的小行星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地基光学望远镜等设备,可以提前发现并预测潜在威胁,为采取防御措施争取宝贵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行星防御领域持续发力。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近期发布招聘公告,专门设立“行星防御岗”,负责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研究。这表明中国正在积极构建自己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以应对可能的撞击威胁。
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相对较低——直径大于10公里的小行星平均每亿年撞击一次,100米级的小行星则约为每万年一次——但其潜在破坏力不容忽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应对小行星撞击的能力正在显著提升。通过持续监测、预警和防御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有能力守护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