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迎龙灯:千年民俗焕发新生机
义乌迎龙灯:千年民俗焕发新生机
夜幕降临,义乌的街头巷尾渐渐热闹起来。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和欢快的鞭炮声,一条条金光闪闪的板凳龙在夜色中蜿蜒前行,宛如游龙戏珠,时而盘旋,时而腾跃。这是义乌春节期间最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迎龙灯,它不仅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千年传承:义乌迎龙灯的历史渊源
义乌迎龙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据市志办傅健老师考证,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今笔记精华》一书中曾明确提到:“元宵节前后三夜放灯起自唐明皇”,这里的“放”即有“挂”和“迎”的意思,因此说,迎灯始于唐朝。义乌民间流传着“先有木龙头,后有乌伤郡”的俗语,说明早在乌伤县形成之前(公元前222年)就已经有了迎龙灯的习俗。
义乌的龙灯大多为板凳龙,龙头、龙身、龙尾和“宫殿”用樟木雕刻而成,大小形态根据当地传说来设计。龙头,俗称灯头,长约2米,最长达3米多,翘首曲身,含珠舞爪;龙尾长约1米,与龙身分开,雕工精细,朱漆描金,神态活现。“龙宫”分设两殿,呈多层结构,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碧瓦红柱,浮雕壁画点缀其间。龙头、“宫殿”下托以木板,上建有支架。龙身均由板凳连接而成,每块木板长约2米,宽约20公分,一块木板即称为一“桥灯”。“桥灯”通常有数百桥灯板,多者可达千余桥,绵延四五里,蔚为壮观。
盛况空前:2025年义乌迎龙灯活动
2025年,随着中国春节成功申遗,义乌的迎龙灯活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据统计,春节期间全市8个镇街共安排了51场迎龙灯活动,其中元宵节当天就有21场同时进行。大陈镇作为龙灯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共有17场龙灯巡游,而赤岸镇南青口的水田龙灯则以其独特性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每到迎龙灯的日子,义乌的大街小巷都挤满了前来观灯的人群。三声铳响过后,龙灯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号角长啸,每条板凳龙都亮起了璀璨的灯火,龙身顿时变得金光闪闪,显得威风凛凛。所经之处,沿途百姓鸣放礼炮,设案相迎,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夹道观看。盘灯、拉灯,迎灯的人们尽情呼唤,嗨哟嗨哟,声音震天响。
创新与传承:古老民俗的现代演绎
在传承千年文化的同时,义乌迎龙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轻人的广泛参与。在一些村庄,甚至出现了百位青少年齐上阵的少儿龙灯队,为这项传统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元素。比如廿三里街道西京村的龙灯就在每节灯中间加入了不同造型的农耕人物形象,如推磨的、拉犁的、磨刀的、打铁的等,既展现了传统农耕文化,又富有创意和趣味。
赤岸镇南青口的水田龙灯则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寓意,成功获批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创新与传承的结合,不仅让迎龙灯活动更具观赏性,也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文化价值: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义乌迎龙灯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简单的民俗活动。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早先,人们迎龙灯是出于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平安的民间民俗活动。由于称灯头为“神”,参与者谨慎小心,不吵不闹。所到神庙,都设斋祭请,所过村户,争相设斋。同时,龙灯还象征着旺盛和繁衍。义乌方言中“灯”与“丁”谐音,在“龙王”前添一盏灯,有添丁加口之意,故每逢迎龙灯,灯头后最先安排的是“子嗣灯”,往后才是“百家灯”。龙灯越长,越说明村庄人丁兴旺,来观看的四邻也就越多。
义乌人民用迎龙灯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义乌这种自愿、喜庆、协调、活泼的迎龙灯活动,从中也透露出民间所持有的分合自如、相互合作的“板凳龙”文化,而龙灯的上下翻腾,也让人感受到不懈进取的民族精神。
“出圈”之路:从地方民俗到文化名片
义乌迎龙灯之所以能够“出圈”,成为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规模效应:51场活动同时开展,21场集中于元宵节当天,这样的规模在全国都属罕见。
创新驱动:在保留传统工艺和仪式的同时,不断加入新的元素和形式,如青少年参与、农耕人物造型等。
文化自信:作为非遗项目,迎龙灯承载着义乌人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时代机遇: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传统民俗活动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社交传播: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民俗活动。
义乌迎龙灯的成功“出圈”,不仅展示了义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其他地方的民俗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义乌迎龙灯给出了一个生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