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猪倌”到“领头雁”:毛荣利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女猪倌”到“领头雁”:毛荣利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浙江省景宁县,一位80后女性创业者用她的智慧和汗水,不仅为自己开拓出一片事业天地,更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就是毛荣利,从一名普通的“女猪倌”成长为景宁县生猪养殖行业的“领头雁”。
从“女猪倌”到“领头雁”
2008年,毛荣利在景宁县创办了三石养殖场。当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对养猪一窍不通。但是,她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始学习养殖技术,逐渐掌握了科学养殖的方法。她不仅自己学习,还带领周边的农户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养殖技术。
毛荣利的养殖场从最初的几十头猪,发展到如今的年出栏量近万头的规模。她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建设了高标准的猪舍,配备了先进的环保设施,实现了养殖过程的全程监控。她的养殖场不仅规模大,而且环境优美,成为了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带动一方发展
毛荣利的成功并没有让她止步不前。她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因此,她开始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发展养猪业。她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周边多个村庄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定期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为农户授课,帮助他们提高养殖水平。
同时,毛荣利还注重示范带动作用。她将自己的养殖场作为示范基地,让农户实地参观学习。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帮助农户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她的带动下,周边的农户纷纷走上了科学养殖的道路,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生态养殖的典范
毛荣利的养殖场不仅规模大,而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她采用了先进的环保处理技术,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养殖场的粪污经过处理后,变成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用于周边的农田和果园,实现了循环利用。
她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带动了当地原生态农业的发展。周边的农户纷纷效仿,发展起了生态种植业。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改善了土壤质量,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毛荣利的生态养殖模式每年为周边农民节约成本二十多万元。她的养殖场不仅是一个生猪生产基地,更是一个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点。
政策支持下的发展
毛荣利的成功离不开景宁县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景宁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该县推出了“景宁600”产业富民工程,对符合政策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等主体进行小额贷款贴息。同时,该县还注重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毛荣利正是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抓住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她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努力,更反映了政策支持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在全国生猪养殖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毛荣利的现代化生态养殖场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标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64亿头,存栏4.15亿头,能繁母猪存栏量4038万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毛荣利的养殖场不仅保持了稳定的生产规模,还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了更高的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她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养殖户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她的带动下,景宁县的生猪养殖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新农人”的时代担当
毛荣利的故事,正是新时代“新农人”的生动写照。她不仅自己创业成功,更重要的是,她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像毛荣利这样的“新农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农人”的时代担当。毛荣利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