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米切尔:美国空军的先知与奠基人
威廉·米切尔:美国空军的先知与奠基人
1921年7月21日,美国东海岸切萨皮克湾上空,8架“马丁”MB-2轰炸机在760米高空投下炸弹,仅仅几分钟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战列舰“东弗里斯兰”号便在滚滚浓烟中沉入海底。这一幕不仅震惊了在场的美国陆海军高级将领,更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航空力量的时代。
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试验,正是由被誉为“美国空军之父”的威廉·米切尔(Billy Mitchell)策划和指挥的。这位出生于法国尼斯的美国陆军少将,以其超前的军事思想和坚定的信念,在美国空军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米切尔的军事生涯始于1898年的美西战争,时年19岁的他应征入伍,加入威斯康星州第一步兵团。1916年,37岁的米切尔自费学习飞行,并于同年被调往陆军通讯兵航空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派往欧洲战场,最终晋升为准将。在战争中,米切尔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特别是在1918年的圣米耶勒战役中,他成功指挥了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空地协同作战,出动了1500余架飞机,为协约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争结束后,米切尔开始大力倡导建立独立的空军。他认为,航空力量已经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空中作战与陆战、海战同等重要。他预言,未来没有航空兵掌握制空权,陆上或海上的军事行动就无法进行。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但同时也遭到了陆海军高层的强烈反对。
特别是海军部,在“巨舰大炮”思想的主导下,坚决反对米切尔的观点。1920年11月,海军进行了秘密的静态试验,声称“航空炸弹不可能使现代战列舰完全摧毁或使之失去作用”。面对这一挑战,米切尔积极争取公众支持,最终在1921年成功进行了上述的轰炸试验,用事实证明了飞机可以击沉战列舰。
然而,米切尔的主张并未立即得到认可。1924年,他在新加坡、印度、泰国、中国、日本等国考察后,再次发出警告,认为美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日本未来将使用航空兵攻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基地。但这些警告并未引起华盛顿的重视。
1925年,米切尔因在媒体上公开批评陆军部、海军部在国防管理上“无能、犯罪和近乎卖国的行为”,被军方高层以“破坏良好秩序和军队纪律”为由进行军法审判。尽管在审判过程中,公众普遍认为受审的应该是反对他的军方高层,但最终法庭还是判处他“有罪”,停止服役5年,不发薪金。米切尔被迫于1926年退役。
退役后的米切尔并未放弃自己的主张,他继续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空军理论。1936年,带着无奈和失望,这位伟大的军事先知离开了人世。但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军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1947年,美国空军正式从陆军中独立出来,成为与陆军、海军鼎足三分的重要军种。
米切尔的主要著作《空中国防论》和《空中之路——一本论述现代航空学的书》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他提出的许多关于空军作战的核心概念,如“空军制胜论”,至今仍被各国军界广泛沿用。正如英国皇家空军之父休·特伦查德所说:“他是最早意识到航空将引发战争巨变的先驱者之一。”
米切尔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争议,但他对航空力量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最终为美国空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不仅是一位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真正的先知,用自己的远见和坚持,为现代战争开启了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