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法院审理首例养老诈骗案:涉案125万,11名老人被骗
西宁市法院审理首例养老诈骗案:涉案125万,11名老人被骗
2023年2月8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涉养老诈骗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25万余元,12名受害者中有11人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养老诈骗的恶劣本质,也引发了社会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广泛关注。
养老诈骗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西宁市养老诈骗案件频发,诈骗手段花样百出。2022年,西宁市公安机关破获养老领域案件10余起,抓获嫌疑人30余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其中,一些典型案例令人触目惊心:
- 某康养产业有限公司以“养老服务”为幌子,通过发放小礼物、组织一日游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投资,涉案金额300余万元。
- 某专科医院法人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承诺高额返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000余万元。
-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以“养老投资”为名进行传销活动,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
养老诈骗的特点与危害
养老诈骗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诈骗手段多样化:从传统的上门推销、电话诈骗,到新型的网络投资、虚拟货币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目标群体明确:主要针对老年人群体,利用他们信息闭塞、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
涉案金额巨大: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养老钱安全。
社会影响恶劣: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
西宁市的防范措施
面对严峻的养老诈骗形势,西宁市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防范:
司法打击:法院系统加大对养老诈骗案件的审理力度,依法严惩犯罪分子。
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防诈知识。
社区联动:社区组织定期开展防诈骗讲座,提高老年人的防范意识。
家庭关爱:鼓励子女多与父母沟通,关注老年人的财务状况和生活需求。
实用防骗指南
为了帮助老年人远离诈骗,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范建议:
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敏感信息。
警惕高息诱惑: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远离承诺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
谨慎对待陌生人:不轻信上门推销,不随意接听陌生电话。
保持理性消费:不贪图小便宜,不轻易购买所谓“特效药”或“保健品”。
多与家人沟通:遇到涉及金钱的决定,多与子女商量。
安装反诈软件: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工具,提高预警能力。
养老诈骗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织密防护网,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