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简王的思念:望京楼背后的历史传奇
潞简王的思念:望京楼背后的历史传奇
在河南省卫辉市东北隅,矗立着一座历经四百多年风雨的明代建筑——望京楼。这座高达33米的砖石结构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全国保存完整、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明代无梁殿式建筑之一。
潞简王的思念
望京楼的建造与明朝潞简王朱翊镠有着密切的关系。朱翊镠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四子,万历皇帝的弟弟,生于1568年。他自幼深受母亲李太后的宠爱,18岁时被封为潞王。万历皇帝即位后,对这个唯一的弟弟更是宠爱有加,让他在京城居住了整整二十年。
万历十七年(1589年),朱翊镠就藩卫辉府。在藩期间,他始终牵挂着远在北京的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他决定建造一座高楼,以便能够遥望京城,寄托思念。
建筑奇观
望京楼始建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冬,历时两年建成。整座建筑占地570平方米,高33米,宽30米,进深19米,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建筑采用砖石结构,外壁用青石砌筑,内壁用白石镶筑,外壁中间有白石腰檐,充分展现了明代官式建筑的风格。
望京楼共分两层,第一层东、西、北三面共有四窗,为券顶,青石窗棂残迹尚存。在东、西南角各辟一石券门,青石门框,由两门青石踏步可登至第一层楼。第一层东、西、南、北四方通透相连的圆拱门洞交叉到中央处,形成十字券顶。站在中央处景观四方,高大宽敞,可容纳数百人相聚。夏季时节,微风洞穿,凉爽之至,使人无比惬意。每券门上有两道木栏杆槽,下有一道石栏杆(50公分) 槽。北券有四门,均为青石门框。由东西两门沿青石踏步可登至第二层楼。
第二层原有五间歇山式大殿,名叫"崇本书楼",是潞王父子藏书和习书画的宫室。可惜在清朝初年被清兵拆毁了,大殿柱础尚存。依旧竖立在殿前由青石构成的“诚意坊”,仍显示着昔日的威仪。大殿前、左、右有回廊,殿后有两个小门。
望京楼的设计构思科学合理,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也是我国保存规模最大、设计科学的石构无梁殿古建筑。200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与现实
关于望京楼的建造,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潞王在卫辉府生活期间,有一次想给母亲送些年糕。他命人将年糕装了满满十船,从卫辉通过水路运往北京。但由于路途遥远,年糕运到北京时已经变质发臭。李太后见状,误以为儿子在卫辉生活困苦,便打开国库,赐予潞王大量金银财宝。
潞王得到银两后,思母之情更切,便决定建造一座高楼,以便能够遥望京城。这座楼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望京楼。虽然这个故事带有传奇色彩,但它生动地展现了潞简王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也为望京楼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
望京楼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段亲情的见证。它承载着潞简王对母亲的思念,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今天,当我们登上望京楼,不仅能欣赏到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孝道与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