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唱:让小学生爱上语文课
古诗新唱:让小学生爱上语文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这熟悉的诗句以悠扬的旋律唱出时,你是否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韵味?近年来,一种新颖的古诗教学方法——“古诗新唱”,正在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悄然兴起。它不仅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歌声中爱上古诗,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经典咏流传》说起
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了一档名为《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让观众耳目一新。节目中,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支教老师与贵州山区学生合唱的《苔》等作品,迅速在年轻人中流传开来。这档节目不仅收获了豆瓣9.4的高分,更引发了人们对古诗教学方式的思考。
事实上,“和诗以歌”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诗经》《离骚》等古代著名诗篇原本就是吟唱出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更是亦诗亦歌、亦吟亦唱的作品。《经典咏流传》的成功,正是对这一古老传统的现代诠释。
“古诗新唱”走进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新唱”已经从电视节目走向了课堂实践。例如,在一年级《江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古诗吟唱音频,配合水墨画展示,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感受古诗的意境。随后,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采莲的乐趣,将古诗的意境转化为生动的表演。
在二年级《敕勒歌》的教学中,教师则采用了“以歌教歌”的方式。通过故事导入、朗读指导和想象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教师还鼓励学生将古诗内容画出来,通过视觉艺术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古诗新唱”的优势
提高学习兴趣:将古诗改编成歌曲,让孩子们在旋律中感受诗词韵律之美,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记忆: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孩子们更容易记住古诗的内容。同时,配合表演和绘画等活动,多感官参与有助于加深理解。
促进文化传承: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古诗新唱”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延续下去。
培养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专家观点与学生反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认为:“每一首诗、每一首歌的背后其实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载的或辉煌或失落,都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他们跨越千年之后到达现代,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学生们也对这种教学方式给予了积极反馈。一位参与《江南》表演的学生说:“我觉得这样学古诗好有趣,我不仅记住了诗句,还知道了古代人是怎么采莲的。”
展望未来
“古诗新唱”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正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不仅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歌声中爱上古诗,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方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让更多的孩子在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古诗文教学不是展示品鉴一件件古董,而是要让经典通过我们今人的创造活起来、流行起来。”“古诗新唱”正是这样一把钥匙,它开启了孩子们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让古诗文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情感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