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正当时:中医专家教你如何“养藏”
冬至养生正当时:中医专家教你如何“养藏”
12月21日将迎来冬至节气,作为冬季的重要转折点,冬至不仅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时节的到来,更是中医养生中极为重视的时期。在这个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如何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建议。
冬至养生,为何如此重要?
从中医理论来看,冬至是"冬藏"养生的最佳时节。"冬藏",顾名思义,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身心的调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朱立国指出,"冬藏"主要藏的是人体的精气和神志,在这个时节要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储存能量。同时,冬季昼短夜长,人的情绪容易低落,要注重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养生有方,健康过冬
饮食调养:温补肝肾是关键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张引强建议,冬至时节养生防病要更加注重温补和保暖。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牛羊肉等温性食物进补,同时搭配山药、薏米等健脾食物以及核桃、枸杞等补益肝肾的食物。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肖长江提醒,老年人在进补时要特别注意,不宜过度食用高脂肪食物,可以适量食用银耳、藕、萝卜等补充津液的食物。
运动调养:舒缓运动最适宜
在运动方面,专家建议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达到身心同调的效果。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避免在寒冷的早晨或晚上进行。运动强度要适中,冬季人体代谢率较低,过度运动反而可能损害健康。
起居调养:保暖是第一要务
在起居方面,应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则,以养阳气、固阴气。晚上睡觉前可以泡脚,有利于睡眠和气血畅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保暖工作,特别是脖颈、腰腹、脚踝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在户外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耗损阳气。
疾病预防,未雨绸缪
呼吸道疾病:防控措施不可少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冬季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约是其他季节的2至3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徐建国表示,目前有30多种病原体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其中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是主要病原体。专家建议,要加强锻炼、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老年人和儿童应及时接种疫苗。
心血管疾病:警惕高发期
心血管疾病在冬季尤为高发。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王建安指出,气温骤降会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加重。他建议,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等,应特别注意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持室内温暖,外出注意保暖;适当增加室内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饮食上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食物,避免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保持规律作息,确保充足睡眠。
此外,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冬至时节要特别注意保暖,按时服用药物,监控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
养生小贴士
- 艾灸和穴位按摩:艾灸腹部的神阙、关元等穴位,按摩膝外侧的足三里等穴位,能够疏通经络气血,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
- 晚间泡脚:坚持每晚泡脚能帮助驱寒保暖,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
- 适度进补:冬至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要注意适量。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海参、燕窝、枸杞等,但不要过量食用,以免引起上火等不适症状。
冬至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提升身体免疫力,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科学养生,迎接一个健康、温暖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