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唐朝军事战略的幕后大佬
长孙无忌:唐朝军事战略的幕后大佬
长孙无忌是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深远影响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不仅在政治舞台上展现了卓越的才能,还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次率军出征,平定各地叛乱,特别是在征讨东突厥和吐谷浑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东突厥战役:展现军事才能
在唐朝与东突厥的战争中,长孙无忌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贞观三年(629年),代州都督张公瑾提出进攻突厥的六条有利条件,坚定了唐太宗出兵反击突厥的决心。十一月二十三日,唐太宗派遣李靖、李世绩、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等统领的10余万兵马,在李靖的总节度下分6路进击突厥。唐灭东突厥之战开始了。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骑从马邑趁夜北进,占领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城南的重要战略据点—恶阳岭。此举出乎颉利的预料,以为唐军大部队赶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李靖又利用突厥人恐慌的心理,派间谍至定襄城中游说,说服突厥将领康苏密归顺唐朝。之后,李靖又趁夜突然袭击并攻克定襄,颉利于是率军北撤。李世绩率部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截击突厥成功,大败突厥军。颉利率余众数万退驻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
由于受到唐军打击,东突厥开始同唐朝修好。二月,唐太宗派遣唐俭、安修身等作为使节前往东突厥安抚。在使节还在东突厥的时候,李靖率领1万人,仅带20天的粮草,趁夜前往东突厥驻地阴山。二月初八夜,苏定方率200骑偷袭东突厥,颉利可汗果然放松了警惕,当发现苏定方军队时,唐军距东突厥营地仅15里了。唐朝之盟友薛延陀亦向东突厥发起进攻,最终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谷浑战役:展现军事智慧
吐谷浑是青海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来源于鲜卑。此次讨伐吐谷浑,主帅是老将李靖,侯君集是副手,但是侯君集在这场战役里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唐军登上青藏高原之前,侯君集给李靖建议,要出其不意突袭敌人,李靖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遣轻骑兵携带干粮猛扑敌人腹地。敌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向青藏高原腹地逃跑,那里海拔高,唐军会不适应。而且吐谷浑人一边跑一边在身后放火,将大片大片的草原烧个干干净净,这样唐军的马就无草可吃。唐军此时应该是见好就收,还是该穷追不舍?部将们争论不休,侯君集当然是主张继续追击的,李靖再次采纳了他的建议,兵分两路,“靖与薛万均、李大亮趣北路,使侯君集、道宗趣南路。”(《旧唐书·侯君集传》)两路人马紧紧追赶,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这一路唐军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给马找草料,没水喝就饮冰啖雪。有的地方连冰雪都没有,就用刀刺马身,喝马的血。侯君集等人就是这样以惊人的毅力咬牙坚持下来,行军二千余里,终于追上并且大破敌军。侯君集还带人去寻找并观察黄河源头,这可能是历史上官方第一次寻找黄河源头的举动。最后侯君集与李靖会师,胜利凯旋。
军事才能与历史地位
长孙无忌凭借其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及忠诚品质,在唐朝初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不仅协助李世民稳固政权,还通过立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长孙无忌作为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不仅在政治舞台上展现了卓越的才能,还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次率军出征,平定各地叛乱,特别是在征讨东突厥和吐谷浑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正直的人品,长孙无忌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成为唐朝军事战略的幕后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