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华龙洞发现东亚地区最早“准现代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华龙洞发现东亚地区最早“准现代人”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huashangnews.cc/static/content/GNYW/2024-12-09/1315731064807250260.html

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于12月6日至8日在遗址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举行,来自中外古人类学研究及相关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相聚一堂,他们通过对华龙洞遗址实地考察和深入研讨提出,约30万年前的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现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介绍该遗址最新发掘进展。(图/中新社)

东亚智人过渡古人类化石揭秘

综合中新社、中国央视新闻报道,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东至县,于1988年被发现。自2013年以来,联合考古发掘队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包括1例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以及超过80种的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

根据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表示,华龙洞人6号头骨同时保持了完整的面部和下颌部,面部扁平,并且下颌部出现了明显的具有现代人典型特征的下巴雏形,已经开始向现代人方向进行演化了。

华龙洞遗址最新一次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在中国首次发现的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这对于了解东亚古人类的演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吴秀杰表示,跖骨(化石)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这个化石对于探讨当时人类行走的方式以及身高,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首先进行测量分析,然后进行形态特征的描述,另外采用CT的方法对内部骨小梁的结构进行研究,来探讨他和现代人的区别。此外我们还要跟世界各地同时代的一些人类相同部位进行比较,进一步论证当时人类的行为方式。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董哲表示,我们在室内系统进行整理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首先第一个就是华龙洞人无论是头骨还是肢骨、牙齿,都体现了跟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比较接近的性状。比如说股骨上面有一些能够更好附着肌肉的解剖学性状,这个在同时期其他古人类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上面是很少见到的。

动物化石出土揭示华龙洞人食谱

在今年联合考古发掘队的新一轮发掘工作中,除出土了11件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40余件石制品、61种哺乳动物化石和3种爬行动物化石,以及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骼碎片。这些化石的出土将揭示30万年前的华龙洞人的生活面貌。

据专家介绍,在华龙洞遗址发现的化石中,动物种类众多,涵盖猕猴、大熊猫、水鹿、大额牛等,其中食肉类动物就有18种,包括黑熊、棕熊、老虎等大型的食肉类动物。

吴秀杰表示,可以推测,在华龙洞遗址居住的人的个体数大概在20个左右,是一个很大的家庭。我们发现了60多种的哺乳动物化石,说明了当时这里生活环境是非常好的,生物多样化,有很多的动物生活在这里面。当时的人类捕食的主要对象还是食草类(动物)为主,比如说大额牛、鹿类等。

其中,爬行动物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乌龟化石,龟壳上面有很多切割、砍砸的痕迹,说明当时因为这个地方离长江比较近,当时的人类就把乌龟捕食过来,当成食物。

虽然从已出土化石的数量来看,华龙洞人的食物来源主要以草食类动物为主,但结合大型肉食动物骨骼碎片上人工切割砍砸的痕迹,可以推测这些肉食动物并不是在野外死亡后被获得的,而是由华龙洞人狩猎所得,这表明当时的华龙洞人已经具备集体狩猎大型肉食动物的能力。

“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华龙洞遗址将持续给出有力实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说,科研人员正在抓紧对出土化石进行多学科研究,未来还将逐步扩大发掘范围,为探索人类起源、演化之谜给出更多“中国答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