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扩容:哪些高校有望入选?
双一流扩容:哪些高校有望入选?
近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明确将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猜测哪些高校会成为第三轮“双一流”的新成员。根据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新增了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燕山大学等也呼声较高。你认为还有哪些高校能成功入选呢?快来参与讨论吧!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与目标
“双一流”建设目标旨在通过重点支持一批高校和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目标包括:
2025年: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并在第三轮中适度扩大范围,聚焦优势学科,推动更多高校和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035年:实现若干高校进入全球前列,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同时,优化“双一流”高校的层次结构,形成梯队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
为达成这些目标,“双一流”建设将采取以下措施:
扩容与分层发展:计划从现有147所高校适度扩展至约200所,明确顶尖、核心及特色高校的不同定位和发展路径。
学科优化:现有465个“双一流”学科拟逐步增加至600~700个,强化新兴交叉学科,补齐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短板。
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确保入选高校和学科既能保持高水平,又能适应国家需求的变化。
“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评价遵循以下原则:
- 一流目标,关注内涵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涵建设牵引,聚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贡献与机制创新,在具有可比性的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
- 需求导向,聚焦服务贡献。考察建设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基础研究取得“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情况。
- 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以学科为基础,依据办学传统与发展任务、学科特色与交叉融合趋势、行业产业支撑与区域服务,探索建立院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 以评促建,注重持续提升。设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注重考察期中和期末建设目标达成度、高校及学科发展度,合理参考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
第三轮“双一流”建设的预测
目前,第三轮“双一流”高校评选的具体进程尚未正式公布,前两轮“双一流”的评选周期都是五年,因此第三轮“双一流”的评选很可能也会在五年后进行。也就是说,第三轮“双一流”名单预计会在2027年左右公布。
虽然第三轮“双一流”名单尚未公布,但车车留意到网上已有不少关于新一轮的名单预测,而备受关注的首次入选高校则多达14所,包括中北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燕山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统计发现,以上14所高校来自江苏、广东、浙江、山西、云南、河北、辽宁、河北、湖南、河南等10省。其中,来自江苏、广东、浙江的高校最多,三者分别为3所、2所、2所。至于其他21省,则在网友预测的名单中“颗粒无收”。
具体高校分析
-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成立至今只有41年,但建校之初,北大援建中文和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和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和法律类学科……再加上雄厚的经济实力,学校发展令人瞩目,堪称内地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今年在US News、QS、软科等知名榜单中都名列非“双一流”高校第一。
2024年9月,深大发布《关于参加“双一流”创建专题报告的通知》,明确将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光学工程、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理论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数排全国第10):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数学、微生物学、经济与商学,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前1‰
硕博点:在今年9月正式新增9个博士点、6个硕士点,成为新增博士点数量最多的非“双一流”高校。据官网截至今年10月数据,拥有22个学术学位博士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院士数量:截至今年6月,共有20名两院院士及22名外国院士,其中党委书记李清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毛军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大成为广东唯一拥有书记、校长“双院士”的大学。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创建于1956年的高等院校,到今年已经走过了66年。曾经隶属于机械工业部的它,在历史上也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发展之路。
1956年创建的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是他的前身,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
1958年变更为第一机械部主管,同年12月份下放至浙江省机械厅;
1962年,学校被回收到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二年交由第四机械工业部。
在这几年间,学校的管理体制一直发生着重大变化,几度更名,对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
到了1980年,学校正式改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管理体制为“实行第四机械工业部、浙江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关系”,这才让学校稳定了下来。
200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启了快速的发展模式。
如今的杭电,已经发展成了一所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学校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杭电一共有8个参评学科,其中电子、控制工程、计算机、工商管理等4个学科为B类;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管理工程、通信工程为C类。从学校的学科建设来看,杭电是一所偏理工的院校。要知道计算机学科竞争非常激烈,强校如云,能拿到一个B+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电子、控制工程继续保持稳定,但是还是要看到两个学科距离A类还是有一道坎,如果迈不过去可能一直在这个水平打转转,其余学科只能说是中规中规,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不过,从杭电在近些年多个省份的收分情况来看,和很多211院校持平,甚至超过很多211。很多网友就好奇,这么高的录取分数线,杭电却为何进不了双一流呢?
在个人看来,这个问题可以从2个方面来解读。
1 录取分数高的原因
杭电的录取分数高,毕竟是凭计算机一己之力带动的水涨船高。
杭电背靠杭州,IT业、互联网高度发达,吸引了一大批想在杭州安家立业的外地学子,间接提高了杭电生源档次。杭州近些年的发展势头很猛,大有一线城市的潜力,在科研经费方面,杭电并非捉襟见肘,17.4亿的经费预算,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可以保证持续的985博士团队注入。
在计算机领域,能够夹在众多985、211院校中,双非院校的杭电自然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2 评双一流自有一众标准,但录取分从来都没有作为其中一个参考项;
杭电王牌学科是计算机和通信相关,而所有的工科院校都会开设此类专业,和通过一些开设院校较少的专业评双一流明显不同。计算机学科,作为工科院校的一个标杆,竞争激烈,谈不上内卷,但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校,就不能叫工科院校。
第二轮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全国只有14所,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这其中,只有新疆大学弱,但人家是211,杭电没有政策支持;其余的13所,论学科实力、论学校等级、历史底蕴,杭电是完全落下风。
所以综合来看,杭电距离双一流的距离还是很远的,如果浙江要上一所双一流,可能浙工大的机会还要更大一些。
-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此前一直是入选第二轮双一流的热门高校,甚至在学校学生眼中,燕山大学入选双一流是个大概率事件,然而结果不会陪大家演戏,最终燕山大学还是与双一流无缘。
燕山大学办学底蕴深厚,源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也曾辉煌一时,机械学科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地位,材料学科也是实力强劲,但是目前机械和材料这种热门学科,国内高校强手如林,燕山大学在这两个学科方面目前没有办法做到顶尖,很难去拿到一个双一流的名额。
燕山大学落选后,学校电气学院一位研究生对学校进行了吐槽,他表示当初报考学校研究生时说好的八百补贴,结果来了变成了六百,少的两百被学校拿去建设双一流了,如今学校落选双一流,希望学校能把少发的两百补齐。这位学生在这种时候提这种要求,有些给燕山大学泼冷水的感觉,但是也是在表达对学校落选双一流的不满,降低学生待遇来创建双一流,最后还失败,确实挺尴尬的。
燕山大学目前应该好好想想,如何在第三轮双一流中完成逆袭,学校前期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从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挖来了很多机械方面的大牛,意图继续加强机械工程,但是这些动作没办法短期见效,所以第二批双一流没有入选也不用气馁。
另外,学校也不能把宝都压在机械工程学科上,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也应该比照机械发力。学校在国家三大奖方面、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等方面应该努力表现,获得一些有含金量的奖项和科研成果,这样才能增加入选双一流的底气。
未来展望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其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显著。根据规划,下一步将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支持一批顶尖大学和优势学科加速突破。同时,中央财政也将持续稳定地保障“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等。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积极配合教育部开展“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估分析,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适当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的建议。这将为更多城市带来发展机遇,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体来看,“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不仅提升了高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还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所在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更多城市有望受益于此,迎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