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愈合疗法:开启外伤伤口快速愈合之门
湿性愈合疗法:开启外伤伤口快速愈合之门
外伤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常是由于意外事件导致,其愈合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伤口大小、深度、感染风险等。临床表明,在外伤的恢复期间,伤口管理是确保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干性换药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容易导致伤口脱水结痂,使得细胞的增殖受到阻碍,最终使伤口愈合的进程延迟。近年来,在外伤伤口的管理中逐步引入了湿性换药模式。该模式通过保持伤口湿润,相关研究表明,基于湿性愈合理论的伤口护理模式充分强调维持伤口湿润环境的重要性,以促进细胞增殖、加速肉芽组织形成,并减少细菌滋生,从而提高伤口愈合的效果。
湿性愈合理念是指伤口保持适当的湿度+密闭性及半密闭性的环境,可有效的防止细菌侵入,为细胞生长提供理想的微环境,有利于促进新生组织快速形成,减少瘢痕形成,从而提高伤口的愈合效率。这种方法缩短了治疗时间,减轻伤口的疼痛,适用于压力性损伤、烧伤、瘘管等伤口的愈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在2006年发行的指导文件中指出,保持伤口湿润环境是标准的伤口处理方法。
湿性愈合的来源
湿性愈合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奥德兰发现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随后在1962年,英国的G.D.Winter博士在研究中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猪的伤口,其上皮化率增加了1倍。这是首次证实湿润且具通透性的伤口敷料可以加速愈合过程。
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外科系发现新血管的增生随着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在伤口无大气氧存在下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倍。这个发现证明了伤口愈合不需要氧气,改变了传统的观点。
湿性愈合的临床应用
湿性愈合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一位黄姓老人在家不慎摔倒,导致左足皮肤撕脱伤,辗转多家医院都无法治愈。最终,通过湿性愈合疗法,经过3个月的精心治疗,老人的脚已基本痊愈。
湿性愈合疗法不仅缩短了治疗时间,减轻了伤口疼痛,还减少了瘢痕形成,提高了伤口愈合的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湿性愈合疗法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