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纳到重生:家庭暴力幸存者的心理康复新路径
从接纳到重生:家庭暴力幸存者的心理康复新路径
“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可能还走不出来。”近日,曾是家暴受害者的刘女士对前来回访的贵州省施秉县检察院检察官说道。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件:丈夫许某因妻子未能生育男孩,长期对其进行辱骂、殴打,甚至使用迷信手段诅咒。即便妻子多次报警、住院治疗,许某仍不思悔改,直至检察机关介入,才终于让这桩持续了20年的家暴悲剧画上了句点。
这起案件折射出家庭暴力幸存者面临的双重困境:身体上的伤痛固然可怕,但更难治愈的是心灵的创伤。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而家庭暴力的范畴远不止于夫妻之间,儿童、残疾人、老年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在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支离破碎的人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房主任刘竞指出,家庭暴力受害者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中的受害者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感到自己无法改变现状,从而变得越来越消极被动。
面对如此沉重的心理创伤,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一种名为“接纳承诺疗法”(ACT)的心理干预手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家暴幸存者的心理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接纳承诺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帮助人们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现实,转而将注意力和行动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种疗法包含六个核心过程:接纳、认知解离、关注当下、以己为景、认定价值和承诺行动。通过这些方法,ACT旨在培养个体的心理灵活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对于家暴幸存者来说,ACT的这种理念尤为适用。他们往往背负着沉重的过去,难以摆脱痛苦的回忆。ACT不试图消除这些痛苦,而是教会他们如何与痛苦共处,如何在接纳痛苦的同时,依然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具体实践中,ACT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对话,帮助幸存者重建自我认知。比如,通过“认知解离”技术,让他们学会区分“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我有‘我是失败者’这样的想法”之间的区别。这种微妙的转变,能够帮助他们不再被负面思维所困。
在福建省龙岩市,一位9岁女孩童童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ACT如何帮助家暴受害者重获新生。童童在母亲失联后,长期遭受父亲的虐待,导致手臂骨折、情绪不稳定。在检察机关的介入下,不仅追究了施暴者的刑事责任,更为童童提供了全面的心理康复支持。通过ACT的介入,童童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过去的创伤,如何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如今的她,已经能够重返校园,重新拥抱生活。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家庭暴力的阴影并非不可驱赶。接纳承诺疗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过去,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对于那些曾经生活在暴力阴影中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消息。
当然,ACT并非万能良药。它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实施,需要幸存者本人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在面对家庭暴力这样的沉重话题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施暴者的谴责上,更应该关注受害者的心理康复,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与痛苦共处。”对于那些曾经生活在暴力阴影中的人来说,这或许是最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