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06种!最全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名单(截至2024年10月)(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06种!最全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名单(截至2024年10月)(一)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2/07/27471645_1146579910.shtml

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药食同源"的概念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所谓"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和"五味"。近年来,国家战略和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持续规范大健康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药食同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72.63亿元。

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食药物质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截至目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共发布了4批次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名单,共计106种物质(槐花、槐米算2种)。

第一批(2002年3月11日)

原卫生部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涉及的87种物品可用于普通食品生产。包括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第二批(2020年1月6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等6种物质新增补进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

第三批(2023年11月17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

第四批(2024年8月26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等4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

此外,在2021年,卫健委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为规范食药物质管理,制定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简称《规定》),进一步完善食药物质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以下是部分药食同源物质的详细介绍:

  1. 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花蕾。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丁香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挥发油类(包括丁香酚)是其主要成分,含量约为15%-20%,具有抗菌消炎、解热镇痛、抗癌、抗氧化、抗抑郁、降糖、驱虫、防腐、抗龋齿、壮阳等多种作用。

  2. 八角茴香:木兰科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成熟果实,在调味品中也称"八角"。中医认为,其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外用可治疗风湿骨痛和跌打损伤,内服可治疗寒疝腹痛、上腹冷痛、胃冷呕吐、寒湿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八角茴香含有茴香油、茴香醛、茴香脑等成分,具有抑菌、护肝、抗炎镇痛、抗氧化等作用。

  3. 刀豆: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的干燥成熟种子。中医认为,其性甘、温,归胃、肾经,可温中下气,利胃肠,止呃逆,有下气归元的作用,中医在临床主要用于虚寒呃逆,呕吐病症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刀豆中含有大量尿素酶、血细胞凝集素、刀豆氨酸、刀豆赤霉I和Ⅱ等活性物质,这些成分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保持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4. 小茴香: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成熟果实,用于调味时还可以用叶和梗。中医认为,其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暖肝、理气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小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小茴香含有茴香油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溃疡、抗菌、解痉等功效。

  5. 小蓟:菊科刺儿菜属植物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Cirsium segetum Bunge]的干燥地上部分(带花全草)。中医认为,其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脾经,能凉血止血、清热消肿,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痢,崩中漏下,外伤出血,痈疽肿毒等。现代研究表明,小蓟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

  6. 山药:薯蓣科植物山药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的块茎。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归脾、肺、肾三经,具有健脾养胃、补肺益气、补肾涩精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山药含有大量蛋白质、氨基酸、植物多糖、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具有调整胃肠功能、降血糖、增强免疫、抗衰老等作用。

  7. 山楂: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医认为,其味酸、甘,性微温,入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山楂含有黄酮类、三萜皂苷类、维生素C、维生素B1、胡萝卜素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多种有机酸类营养成分,具有健胃消食、促进血液循环、辅助降低血糖、抗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8. 马齿苋: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以全草入药。中医认为,其性味寒、酸,归大肠、肝、脾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除湿通淋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马齿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菌消炎、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9. 乌梢蛇: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去内脏的全体。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麻风疥癣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乌梢蛇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腺苷、尿苷等核苷类成分,以及Mn、Fe、Ca、Mg等微量元素,具有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10. 乌梅: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 Sieb .et Zucc.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中医认为,其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现代研究发现,乌梅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糖类、谷甾醇、维生素C等成份,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抗惊厥、抗氧化、解毒、镇咳等作用。

  11. 木瓜: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的近成熟果实。中医认为,其性味酸、温,入肝、脾经,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功效,为治疗腿痛、转筋、脚气的要药,可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暑湿吐泻、转筋挛痛、脚气水肿等。现代研究发现,木瓜含有皂苷、木瓜酵素、苹果酸、没食子酸、酒石酸、维生素C、黄酮类和鞣质等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炎、镇痛、保肝、抗肿瘤、抗肠损伤、抗胃溃疡、抗菌和抗氧化等作用。

  12. 火麻仁: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成熟果实。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归脾、大肠经,可"补中益气,久服康健不老"。现代研究发现,火麻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卵磷脂、挥发油、以及钙、镁等微量元素,具有滋阴补虚,保肝明目、补中益气、润肠通便、延缓衰老等功效。

  13. 代代花:芸香科木本植物玳玳花Citrus aurantium L.的花蕾。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酸,具有行气宽中、消食、化痰、舒肝理气、和胃止呕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代代花中还含有黄酮类、多糖类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14. 玉竹: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的根茎。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有养阴润燥、除烦止渴之功,临床可用来治疗热病阴伤、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善饥、小便频数等。现代研究发现,玉竹含有生物碱、强心苷、黄酮、甾醇、多糖、鞣质、维生素A类物质、烟酸、黏液质、玉竹多糖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调节血压的作用。

  15.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和根茎。中医认为,其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气虚证、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等症。现代研究发现,甘草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多达上百种,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毒等疾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