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详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创新与传承并重
温儒敏详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创新与传承并重
近日,著名学者温儒敏教授详细解读了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新教材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注重接地气的教学需求,对教学弊病起到纠偏作用。此外,教材加强了编写的科学性,选文经典且适合教学,更加贴近当代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这些特点使得新教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教材改革的背景与必要性
温儒敏教授指出,近年来语文教材存在一些问题:过分强调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只顾主题,难于照顾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这些问题导致语文教学失去必要的梯度,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部编版教材的推出,旨在纠正这些弊病,重建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
部编版教材的创新与特色
- 选文更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
新教材在选文上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温儒敏教授表示,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同时,传统文化篇目大幅增加,小学阶段古诗文占比达30%,初中阶段更是高达52.5%。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比重,鲁迅的作品选入多篇。
- 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新教材在结构上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同时又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中。这种设计既保留了人文主题,又确保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系统培养。
- 调整教学顺序,优化学习效果
针对以往教材中拼音教学难度大、易损伤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新教材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进行识字教学,再学习拼音,使两者更好地结合。这种安排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 板块设置清晰,注重融合
教材分为识字、汉语拼音、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板块,结构清晰。同时,各板块之间又注重融合,如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的结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配合,以及综合性学习的穿插安排。
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 教学内容更丰富有效
虽然课文数量减少,但教学内容并未减少,反而更加丰富。例如,初中阶段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教学方式更灵活多样
教材设计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境识字、归类识字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设置“和大人一起读”等环节。
- 教学重点更明确
新教材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避免了以往“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倾向。
推广意义与挑战
部编版教材的推广,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纠正了以往教材的不足,还为教师提供了更科学的教学指导。然而,新教材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
- 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学体系
- 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 学生需要时间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总体来看,部编版教材的推出是语文教育的一次重要革新,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