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专家: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攀升,需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华西专家: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攀升,需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2024年2月,四川华西医院成立了西部地区首个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专门收治18岁以下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这一举措的背后,是我国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持续攀升的严峻现实。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高达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上升。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增长速度已超过成年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近四分之一(24.6%)的10-16岁青少年自述有轻度或重度抑郁。与之相伴的是青少年自杀率的上升,2020年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比例比2009年高出6.2%,在女性青少年中,这一比例更是上升了10.4%。
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黄颐指出,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成因的多样性。从个体层面来看,遗传因素、脑部化学物质失衡、激素变化等生物因素都可能引发抑郁。从心理层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和内心冲突是抑郁情绪的重要源头。例如,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批评的孩子,可能在成年后更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抑郁感。
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当代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学业竞争、同伴压力、家庭期望等多重因素交织,使得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产生比较心理和焦虑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抑郁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厌学、社交回避、睡眠障碍等。但由于未成年人的表达能力和资源有限,很多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华西医院专家建议,家长和教师应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模式,一旦发现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在应对青少年抑郁方面,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采取了医疗、护理、心理、康复四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具体包括:
- 急性期综合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快速缓解症状
-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帮助青少年重建社交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 父母效能培训:提升家长对抑郁症的认知,改善家庭互动模式
- 精神康复训练:通过心理治疗和团体辅导促进青少年心理成长
专家还建议,学校和社区应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定期开展抑郁症筛查。同时,要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让青少年在需要时敢于寻求帮助。家长和教师也应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学会识别早期症状,及时介入。
青少年抑郁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应对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专业医疗机构的引领,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包容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走出抑郁的阴影,重获生活的希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