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密宗护摩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佛教密宗护摩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1987年4月3日,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的重新发现,揭开了唐代密宗护摩法艺术的神秘面纱。地宫中保存的佛指舍利和数千件珍贵文物,不仅展现了唐代密宗的鼎盛,更揭示了护摩法这一重要仪式的艺术魅力。
护摩法的艺术表现
护摩法,又称火供,源自婆罗门教的祭祀仪式,后被佛教吸收并发展为密宗的重要修行方式。其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坛城布局、法器使用和仪式过程三个方面。
坛城布局
法门寺地宫的布局就是一个典型的密宗坛城。整个地宫分为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密龛五部分,象征着佛教宇宙观中的不同层次。地宫的地面铺满铜钱,象征金黄色的方坛,符合密教仪轨中增益护摩法的要求。后室和密龛呈正方形,供奉佛指舍利,象征着金刚界和胎藏界的融合。
法器使用
护摩法中使用的法器种类繁多,每一件都凝聚着精湛的工艺和深邃的宗教寓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护摩炉,它是焚烧供品的核心器具。在藏传佛教中,护摩炉(梵文名kunda)又称为君荼,其形状根据不同的修行目的而变化。例如,息灾法使用圆形炉,增益法使用方形炉,降伏法则使用三角形炉。
此外,阏伽瓶、金刚杵、金刚铃等法器也在护摩法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法器不仅在仪式中发挥功能,本身也是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佛教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
仪式过程
护摩法分为内护摩和外护摩两种。内护摩属于“出世法”,通过观想自身为坛场,以如来智慧之火焚烧烦恼之薪。外护摩则是“入世法”,需要实际建造坛场,焚烧供品,是密宗三大成就法之一。
外护摩的具体操作十分讲究。首先需要建造四肘坛,高一搩手,中间凿出军荼(火炉)的形状。炉底平整,以泥作轮像或跋折罗(独钴杵)相。在无法建造实体火炉时,甚至可以用赤色画出形状。供品通常包括五谷、酥油、香料等,焚烧时需配合咒语和观想。
东密与藏密的差异
虽然东密(日本密宗)和藏密(西藏密宗)都传承了护摩法,但在艺术表现上各有特色。
东密强调十八会瑜伽的修习,注重仪式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在法器使用上,东密更倾向于简洁实用,如使用标准的护摩炉和阏伽瓶。
藏密则在坛城布置和法器制作上更为复杂多样。例如,藏密特别重视火炉的形状,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形状的火炉。此外,藏密还发展出独特的唐卡、食子等艺术形式,丰富了护摩法的艺术表现。
结语
佛教密宗护摩法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到东密、藏密的传承发展,护摩法展现了佛教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其精美的法器、复杂的坛城布局和严谨的仪式过程,共同构成了这一宗教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