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创新“家校社”协同机制,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创新“家校社”协同机制,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024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深入贯彻“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创新性地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家校联动、社会帮扶等多维度举措,为毕业生打造全方位就业支持体系。
家校联动:打造有温度的就业育人格局
学校高度重视家校联系工作,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统筹规划,将家校育人工作纳入辅导员考核体系,确保家校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各班级辅导员积极创建“家校联动群”,定期与家长分享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反馈就业相关信息。
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机制,学校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还能引导家长关注和支持学生的职业发展。例如,学校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向家长普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鼓励家长支持孩子考取普通话、计算机、教师资格、法律职业资格等证书,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筹码。
学校培养:构建有厚度的就业工作体系
学校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还制定了详细的就业工作推进方案,建立了多部门协同机制,确保就业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在就业指导方面,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重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职业规划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还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服务,助力提升求职能力。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学校实施“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机制,通过重点关注、重点推荐等方式,全力促进其顺利就业。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增强就业信心。
社会帮扶:拓展有深度的就业资源网络
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号召,深入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
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底,学校共举办10场中大型招聘会,引进企业410家,提供岗位10000余个。此外,学校还举办了102场线下企业专场宣讲会、16场就业指导讲座,以及2场“宏志助航”专场招聘计划和1场大学毕业生就业训练营,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尽早就业。
创新举措:提升就业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学校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就业服务效率。例如,法管学院通过网络平台和快递等方式为毕业生办理就业政审材料手续,简化就业流程;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就业专栏,及时推送就业创业政策、招聘会信息和优质企业岗位需求信息。
学校还特别注重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帮扶。通过建立专门的毕业生工作队,定期维护线上就业相关信息更新和就业宣传,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档案。通过谈心谈话、一对一指导、个体咨询、重点推荐等措施,加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尤其是贵州籍贫困生的就业帮扶和指导。
成效显著:就业率持续攀升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学校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学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20%,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57%,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从具体毕业去向来看,“协议和合同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选择,占比达79.37%。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率,更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支持。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更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