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输注白蛋白,这些"坑"千万别踩!
老年人输注白蛋白,这些"坑"千万别踩!
在医疗领域,白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制品,主要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维持血容量等。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白蛋白却常常被贴上"万能药"、"营养品"的标签,导致其滥用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体,不当使用白蛋白不仅无法带来预期的疗效,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
三大误区:白蛋白不是你想打就能打
误区一:输注白蛋白能增强免疫力
很多人认为白蛋白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因此主动要求医生开具白蛋白。然而,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白蛋白并非免疫球蛋白,不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相反,白蛋白制剂中含有的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等成分,可能会干扰人体免疫功能,引起免疫力紊乱。大剂量输注白蛋白,反而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误区二:白蛋白是营养补充剂
有人认为白蛋白营养丰富,可以用来改善营养不良。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白蛋白缺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色氨酸和异亮氨酸等,对于人体蛋白质的合成贡献较小。而且白蛋白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分解代谢并被机体重新利用,从性价比来看,作为营养补充剂并不划算。
误区三:白蛋白是危重患者的"救命药"
有些患者家属认为,只要患者病情危重,就应该立即输注白蛋白。这种观点同样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白蛋白可以纠正低蛋白血症,但对于危重疾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它却无能为力。有研究显示,过度使用白蛋白不仅不能改善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增加病死率。
老年人使用白蛋白,这些禁忌要知道
特殊人群需谨慎
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使用白蛋白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因此应谨慎使用。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白蛋白可能会加重病情。
控制输注速度是关键
白蛋白的输注速度需要严格控制,一般建议每分钟不超过2毫升。开始输注的前15分钟需要缓慢进行,以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果患者自行调整输注速度,可能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急剧升高,引发组织脱水,加重心肺负担。
一次性使用,不可分次
一旦打开白蛋白药瓶,药液需要在短时间内一次性输注完毕,严禁分次使用。使用前要检查药液是否混浊、沉淀或瓶身是否有异物和裂纹,确保药品的安全性。
滥用白蛋白,后果很严重
真实案例:关节手术后患者被滥用白蛋白
一位老人在关节手术后出现严重贫血,血色素仅为45(正常值应在120以上),白蛋白水平为28(正常值最低35-40)。在存在输血指征的情况下,老人却被连续多日输注白蛋白,直到出现不适反应才停止。
这个案例揭示了白蛋白滥用的严重性。实际上,白蛋白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医嘱,不能随意使用。据统计,白蛋白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1%,包括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果滥用白蛋白,不仅无法带来预期的疗效,反而可能增加患者的风险。
正确使用白蛋白,这些细节要注意
适用人群和场景
白蛋白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 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
- 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
- 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 低蛋白血症的防治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心肺分流术、烧伤的辅助治疗
- 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白蛋白的正确使用方法为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避免过敏: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 控制输注速度:输注速度与白蛋白的浓度和患者身体状况相关,必须遵医嘱
- 特殊人群慎用:高血压、肺水肿、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需谨慎
- 预防传染病:选择正规渠道的白蛋白制品
- 监测病情: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电解质平衡
- 正确输液:输液开头和结尾需要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皮条
白蛋白是一种珍贵的生物制品,合理、安全地使用白蛋白,才能真正发挥其治疗作用。希望广大患者和家属能够正确认识白蛋白,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营养"或"免疫力提升",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使用,才能真正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