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社火:西北民俗文化的瑰宝
渭源社火:西北民俗文化的瑰宝
“咚锵咚锵咚咚锵……”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起,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社火表演正式拉开了序幕。作为中国汉族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狂欢活动,社火在渭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春节期间,渭源社火都会热闹上演,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渭源社火的历史渊源
社火,又称秧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尤兴盛于大西北。先秦时的驱傩、腊祭已带有社火的雏形,之后又加进了不少娱乐形式和鼓舞,唐宋时完全成熟。渭源社火是以舞蹈和音乐为载体,融诗歌、话剧和戏曲为一体的在渭水领域流传的舞蹈艺术总称。通常以祭神、祭祖、祈福、驱邪、娱乐为目的。
渭源社火的表演形式
渭源社火的表演形式多样,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四以后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日。社火队由神头(或头人)一人,春倌一人,旗手若干,唢呐、锣鼓等多人,腊花小姐、中郎相公多人,灯笼队多人,唱把式(戏剧主要演员)、戏剧乐队以及搬运保管戏箱的人员若干人,杂耍若干人组成。参加社火者,由神头(社头或头人)指定角色。由于参与人数多,社火队订有较严的纪律。小村庄每户都摊派了一定名额,而且中途不可随意退出队伍。一支社火队多则百十人,少则三四十人。
渭源社火的表演流程
社火出村时就已经装扮好,沿途敲锣打鼓。进村后先进庙,秧歌队简单引场,唱《十支香》等娱神祈祷小曲,然后才去正式演出场所,一般在较大的农家院落。如果村子较大,还要移场演出,程式一样,内容节目有变化。当地称为社火“点腊”。
因为是地摊演出,观众攒集,需要“打”出一个场地。一般用舞龙或武术表演“打场”。旧时“打”出场后,提灯笼的小孩迅速围出一个圈,中心就是演出场地。现在用电普及,灯笼已不多见。之后“引场”开始,在锣鼓点和唢喇先缓后急的伴奏中,由数十名男角(俗称“男身子”)、女角(“女身子”)组成秧歌队,条件较好的秧歌队男的统一装扮,头扎白毛巾,手持三角小旗。女队浓妆艳抹,头戴“额子”,身着花衣彩裙,左手端蜡花灯(也称“莲花盆”),右手拿彩扇。在“高跃”的带领下,“扭”出各种队形,如“大摆队”“白马分鬃”“挤麻子”等等。
秧歌队“引”到快结束时,男女两队合为一队,男女间隔,形成一个大圈,持“高腰伞”者首先进场演唱“对口曲”。之后,一男一女为一组,分别进场中心演唱。演唱“对口曲”时是男的唱,女的围着他舞。内容大多是现编现唱,即兴发挥。如:“进了场子四下看,大红灯笼挂门前;起脊瓦兽光阴好,人旺财旺万万年。”
秧歌队“引场”之后,开始各种小调(曲)、对唱、小剧表演。语言类节目演唱后是带“道具”的演唱,如“踩仙鹤”:一般是四位“女身子”踩着用彩纸扎制的仙鹤或彩云边舞边唱;还有“跑旱船”:老船夫打浆,划着船做出争上游、过漩涡激流、抢救搁浅的种种演唱,其中有大头娃娃插科打诨,使表演妙趣横生。
社火的压轴戏一般是舞狮、舞龙、旱船表演。
渭源社火的文化内涵
渭源社火融合了诗歌、话剧和戏曲等多种元素,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当地人民祭神、祈福的重要方式。它承载着村民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增进了邻里感情,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羌蕃鼓舞:渭源社火的独特魅力
“羌蕃鼓舞”作为渭源县众多历史文化之一,流传至今。“羌蕃鼓舞”主要道具和乐器是羊皮鼓,故当地人又称其为“打西番婆”羊皮鼓舞,“西番”即“西羌”之意,是当地人对羌民的一种称呼。该舞蹈目前仅流传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表演形式,也是古羌、藏、汉民族文化糅合的产物,于2011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蕃鼓舞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羌民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祭祀舞蹈——傩。目前仅存的只有渭源县西部麻家集镇路西村一支队伍,当地人习惯上叫“打西蕃婆”。 它用羊皮鼓做乐器和道具,舞蹈时有2—6名掌旗人导引,十几名青壮年持羊皮鼓敲击起舞,另有十几名男女儿童着彩衣、持彩巾扭行其中。一身着花衫、腰系彩带、手
渭源社火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渭源社火在传承中不断创新。2025年元宵节期间,渭源县各乡镇纷纷组织社火展演,太平鼓、高叶、舞狮、舞龙、踩高跷等传统节目精彩纷呈。在莲峰镇,24个“高叶”队员手持寓意“庇荫百姓”的“高叶灯”,跳着豪放的十字步,完美演绎出社火文化的精髓;在新寨镇大坪村,社火队员们踏着节点欢快地舞动,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渭源社火不仅是当地人民欢度春节的重要活动,更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名片。每年春节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齐聚渭源,共同感受这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盛宴。渭源社火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