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籍到大银幕,《哪吒2》带你穿越千年的神话之旅
从古籍到大银幕,《哪吒2》带你穿越千年的神话之旅
2025年2月6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6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上首部票房破60亿的电影。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度,更将哪吒这一经典形象推向了新的高度。从古印度佛教典籍中的那罗鸠婆,到明代《封神演义》中的少年英雄,再到大银幕上的魔丸转世,哪吒的形象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最终成为当代观众心中的经典角色。
从印度神祇到中国道教神将:古籍中的哪吒形象
哪吒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罗鸠婆。据考证,最早提及“那吒”的佛经是古印度佛教大师马鸣著的《佛所行赞》:“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在佛经中,他常以三头六臂的童子形象出现,随父亲一起护持佛法,神通广大,降伏魔障。
唐代以后,佛教中的那吒形象与中国民间信仰相结合,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哪吒被逐渐纳入道教的神仙体系,被尊为“中坛元帅”。南宋时期,《五灯会元》一书中首次出现了哪吒“剔肉还父”的故事,这让其从佛教护法转变成为了道教的神仙道童,形象逐步扎根于中国本土。
明朝,哪吒的形象逐步定型。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妻)素知夫人。”其中所描述的哪吒的叛逆性格、追随世尊、莲花化生等元素都被后世继承了下来。
而哪吒的这一形象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熟知,主要来源于明代《封神演义》,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哪吒的典型形象得以定型,经此“重塑”后的哪吒,完全融入了中国的文化语境,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神话人物。
《哪吒之魔童闹海》:传统形象的现代演绎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集,延续了前作的创新精神,对哪吒的形象进行了现代化的诠释。影片讲述了天劫之后,哪吒、敖丙的灵魂虽保住了,但肉身很快会魂飞魄散。太乙真人打算用七色宝莲给二人重塑肉身。但是在重塑肉身的过程中却遇到重重困难,哪吒、敖丙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影片中,哪吒的形象设计延续了前作的风格,烟熏眼、朝天鼻、鲨鱼齿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这种看似“丑萌”的设计,实际上是对传统哪吒形象的颠覆性创新。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打破观众对哪吒的传统认知,让这个角色更加贴近现代观众。
影视作品中的哪吒:从神明到普通人的转变
从20世纪初至今,哪吒形象在影视、动画等媒介中被不断重构,其形象变迁是文学、艺术与时代价值观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一过程中,哪吒被赋予更多现代意义,拥有跨越时空的文化生命力。
1961年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突出了他的可爱;1979年动画片《哪吒闹海》首次以视觉形式呈现其悲剧性情节,塑造了悲情英雄形象;2003年《哪吒传奇》塑造了哪吒的勇敢可爱;2019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则赋予哪吒“魔丸转世”的设定,强调“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价值观,并通过夸张的造型强化其特质。
《哪吒之魔童闹海》进一步让哪吒接地气,让哪吒变得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在摸爬滚打、在偏见和磨难中逐渐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哪吒既敢于反抗命运,也勇于自嘲,这些真实的表达贴近当下年轻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自然引发共鸣。而哪吒与父母之间、敖丙与父亲之间隐忍含蓄又深沉的爱,正是很多中国家庭的情感写照。哪吒和母亲之间那个戳心的拥抱诠释了最朴质的感情——即使你浑身是刺,妈妈也会不顾一切去拥抱你。这一刻所有人都被深深共情。
从古印度的那罗鸠婆,到明代《封神演义》中的少年英雄,再到大银幕上的魔丸转世,哪吒的形象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哪吒从一个外来的神祇,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话人物之一。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哪吒这一形象在当代的影响力,更展现了中国动画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