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被卡事件频发,消防员教你正确处理和预防
儿童被卡事件频发,消防员教你正确处理和预防
近日,武汉消防部门接连处理多起儿童被卡事件,这些看似平常的意外,却时刻威胁着孩子们的安全。2月8日,在江夏区环湖路某小区,一名5岁男童在家中玩耍时,不慎将手指塞入塑料玩具的孔洞中无法拔出。家长尝试解救无果后拨打119报警求助。消防员赶到现场后,发现男童手指被死死卡在管状积木玩具中,有明显的红肿充血症状。在仔细观察男孩手指情况后,消防员用平口钳和剪刀,小心翼翼地将玩具孔洞扩张后剪开。消防员经过近10分钟的救援作业后,让男童成功地把手指拔出。目前,男童已无大碍。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2月9日,在汉南区薇湖路某小区,一名4岁女童不慎将手指卡在塑料板凳的孔洞中,家长使用食用油润滑后,仍无法把其手指拔出,遂拨打119报警求助。消防员到现场后看到,女童手指卡在圆孔中,已出现明显充血肿胀迹象。消防员使用便携式破拆工具组,先拆除塑料凳的外边缘,然后使用剪刀一点点把女童手指周围的凳面剪开。“小朋友不要怕,忍一忍马上就好。”消防员注意到女童强忍着疼痛和泪水时,立即对她进行安抚。经过消防员的救援,女童脱险。
这些案例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儿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常的“被卡”事件。那么,当遇到孩子被卡时,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应急处理方法
保持冷静:首先不要慌乱,迅速评估情况,安抚孩子情绪,避免其因恐慌挣扎而加重危险。
不要硬拉:切勿强行拉扯孩子,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如果卡住的是手指、脚趾等部位,可以尝试使用食用油、洗手液或肥皂水等润滑剂,轻轻尝试拔出。
调整姿势:如果可能,鼓励孩子轻微移动身体或头部,看是否能安全脱困。
及时求助:如果无法自救,应立即拨打119寻求专业帮助。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持续安抚孩子,保持其情绪稳定。
家庭安全隐患排查
为了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家长需要对家庭环境进行细致的安全检查:
检查家具:家里的木门、防盗门,酒店、广场等公共场合的玻璃门、旋转门最容易卡住孩子的手。有孔洞或栅栏的凳子、椅子容易卡住孩子手指,不仅会带来疼痛,还会对手指造成伤害。特别是那种长条状的铁质栅栏,有的孩子将手臂或脚,甚至把头伸进去,被卡住后非常危险。儿童在公共健身器材上玩耍时也要当心,由于健身器材大小不一,孩子在健身器材上乱玩很容易被卡住。
玩具安全:选购玩具时要特别注意安全性,避免选择有小孔洞或易脱落小部件的玩具。尽量不要让小朋友触摸各类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位,避免发生卡住孩子手指的情况。有些孩子贪玩,将水管等绳状东西套在头上玩耍,则很容易卡住头颈部。
日常用品:电池、磁铁、笔盖、拉链头等小体积物品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电风扇不要放在孩子能触摸到的地方。
其他隐患:烧水壶、开水杯、热粥碗、汤碗一定不要放在桌子边缘,防止宝宝手触摸被烫到。喂宝宝ad时,喂完药板及时收起来,另外滴进宝宝嘴巴的时候要注意拿稳,不要整个掉进宝宝嘴巴里去。每天检查宝宝手指有没有被头发或衣服的线缠绕。锁住放置刀、叉、剪刀等锋利器具的抽屉。玻璃器具放置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不要在婴儿床上堆放毛绒玩具、毛毯等物品以防窒息。女孩子的皮筋或发卡,要收好,防止宝宝误吞。不要给孩子盖太多被子,防止捂热综合征的发生。任何饮料瓶子里面都不能装不能喝的液体,打开后喝不完的也要及时丢掉。宝宝会翻身之后,一定要安装床围栏,防止宝宝掉下去。要选择和自己床匹配的床围栏,注意看有没有缝隙,以免宝宝掉到缝隙里面去。在浴室中提前安装防漏电装置。洗澡前,在浴率铺好防滑垫,防止摔倒。不要让孩子直视浴霸。
安全教育不可少
除了物理防护,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同样重要:
增强意识:告诉孩子不要把头、手、脚等伸入东西的缝隙、孔洞等危险的地方,不要钻进狭窄的空间,不要在旋转门、自动扶梯处玩耍,不要碰触各类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位等。
以身作则:家长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定期教育:利用绘本、动画等形式,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模拟演练:定期进行安全演练,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
儿童安全无小事,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时刻保持警惕,更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教育,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