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躺平还是返乡?这是一个问题
《走走停停》:躺平还是返乡?这是一个问题
2024年上映的电影《走走停停》讲述了一个北漂青年吴迪的故事。他因工作和感情双重失意而返乡,在家乡遇到了老同学冯柳柳,生活开始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回家的温情故事,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选择与挣扎。
返乡创业:一个时代的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创业。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500万人。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时代的趋势。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返乡?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竞争激烈,许多年轻人感到压力山大。相比之下,家乡的生活节奏更慢,压力更小,反而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躺平还是返乡?这是一个问题
在讨论返乡创业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热门话题——“躺平”。所谓“躺平”,就是指那些因为社会压力大或者价值得不到体现而选择消极对待生活的人群。他们不像返乡创业者那样积极主动,而是选择“不卷了,不内耗了,直接躺平”。
这两种选择,代表了当代年轻人面对压力时的两种态度。返乡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它不仅解决了个人的生存问题,还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躺平”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虽然短期内可以减轻压力,但长远来看,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影视作品中的返乡故事
除了《走走停停》,近期还有多部影视作品探讨了返乡主题。比如《故乡,别来无恙》《去有风的地方》等,都展现了年轻人在返乡后的人生转变。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主人公回到家乡后的适应过程,还深入探讨了他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重建,呈现出一种既柔软又昂扬的调性。
这些作品告诉我们,返乡不等于“躺平”。当返乡青年们的个人成长与故乡的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时,人与所处空间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是对家乡发展的积极贡献。
结语:此心安处是吾乡
电影《走走停停》通过吴迪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在低谷时期的选择与重生。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到家乡创业,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正如苏轼所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在哪里,只要能找到内心的安宁,那就是属于自己的“故乡”。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有人选择继续在大城市拼搏,有人选择返乡创业,也有人选择暂时“躺平”调整。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电影中吴迪最终找到的方向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走走停停,最终抵达心中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