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重庆元宵晚会美食大赏
舌尖上的非遗:重庆元宵晚会美食大赏
2025年元宵节,重庆再次登上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场“舌尖上的非遗”盛宴。这场以“上元欢渝夜”为主题的晚会,不仅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吴文等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更将重庆十大非遗美食搬上了舞台,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垂涎三尺。
涪陵榨菜:百年传承的“世界名腌菜”
作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涪陵榨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百年传承,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风味。精选青菜头为原料,经过腌制、脱水、调味等多道工序,最终制成鲜嫩爽口的榨菜,每一口都是时间的味道。
荣昌卤白鹅:百年卤香,一尝难忘
“卤鹅,卤鹅,盯一眼走不脱。”这句顺口溜道出了荣昌卤白鹅的魅力。始于秦惠王时期的川卤技艺,经过数百年的传承改良,造就了这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金黄发亮的鹅肉,肉质耙而不烂,辣味适度,香气扑鼻,鲜香爽口,让人回味无穷。
重庆火锅:从码头到世界,麻辣飘香
重庆火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的码头文化。最初是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如今已发展成为重庆的地标性美食。牛油、辣椒、花椒等调料熬制的锅底,搭配毛肚、鸭肠等食材,再加上香油蒜泥碟,构成了这道麻辣鲜香的美食。2016年,重庆火锅被评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首,年收入超过4000亿元,成为重庆的一张亮丽名片。
白市驿板鸭:两百年匠心,一鸭成名
白市驿板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其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从选料到成品,经过“相、屠、划、腌、绷、烘、熏”七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白市驿板鸭不仅在重庆享有盛名,更成为了国家级保护鹅种。
熊鸭子:百年老店的金招牌
始于清宣统年间的熊鸭子,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口感赢得了食客的青睐。选用当地敞养的健康土鸭,经过腌制、香炕等多道工序,最终制成色泽金黄、肉质软嫩的美味。熊汉江老先生为了维护信誉,用金纸剪成“熊汉江”三个大字贴在玻璃柜内,因此又有“金字熊鸭”之称。
重庆泡菜:酸辣开胃的百年美味
重庆泡菜的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用新鲜的辣椒、嫩姜、蒜头等食材,经过精心的腌制,最终制成酸辣爽口的泡菜。这道看似简单的菜品,却蕴含着重庆人对美食的执着追求。
黔江鸡杂:江湖菜中的“小霸王”
黔江鸡杂是地道的重庆江湖菜,以其麻辣兼备、色鲜味美的特点赢得了食客的喜爱。选用鸡心、鸡胗、鸡肠等食材,与辣椒、泡椒、葱姜蒜同炒,不仅去除了鸡杂的异味,更使成菜脆嫩鲜香,辣得人食欲大增。
丰都麻辣鸡块:千年古城的美食传奇
丰都麻辣鸡块,又名“鬼城麻辣鸡块”,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朝。这道美食的诞生与丰都鬼城的传说息息相关。鸡肉用白水煮熟却不煮烂,肉质硬硬的却能轻易用牙咬碎。整鸡连骨切成小块,用红油,味精,香油,白糖,花椒面,酱油这些佐料拌匀。成品麻辣鸡色香味俱全,让人一看便有胃口。
麻辣鸡块的佐料则讲究三油三重,三油即油辣子、红油、香油;三重即辣椒重、花椒重、汤卤重,这样加工好的麻辣鸡,集色、香、味、型于一身,色泽红亮鲜香,香味浓郁四溢,味道麻辣鲜甜,鸡块形状美观,入口肉质劲道而细脆,真可谓辣的有力,麻的够劲,回味悠长。
鬼城麻辣鸡块香气扑鼻,肉皮弹、滑、脆却又相当入味,肉质筋道紧实却不塞牙,被红油和芝麻包裹着的特制土鸡肉入口化渣,麻辣的后味是一丝若有若无的回甜,广受当地群众和
垫江石磨豆花: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
垫江石磨豆花是四川地区常见的小吃,其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用优质大豆,经过石磨研磨、过滤、凝固等工序制成。嫩滑的豆花搭配特制的蘸水,再加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构成了这道简单却美味的佳肴。
重庆脆皮鱼:创新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重庆脆皮鱼由厨师王志忠改良,2019年列入重庆市级非遗名录。这道菜将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选用新鲜的鱼肉,经过腌制、炸制、炖煮等工序,最终制成外酥里嫩、口感独特的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凝结着重庆的历史文化。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看着晚会里的美食,我仿佛闻到了家乡的味道,感受到了重庆的热情。”这场“舌尖上的非遗”盛宴,不仅展示了重庆的美食文化,更展现了重庆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