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大汤圆:百年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
王升大汤圆:百年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
“王升大”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承载着宁波百年老字号的传奇故事。从清朝光绪年间的小小米店,到如今享誉全国的食品品牌,王升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也书写了一段关于诚信、传承与创新的商业佳话。
百年传奇:从米店到老字号
故事要从清朝光绪年间说起,创始人王兴儒在鄞西桃源乡(今集士港镇)的王鸬鹚村出生。他种田务农,驾一叶扁舟,赶一群鸬鹚去河里捕鱼。因为勤劳智慧,收益颇丰。之后就移师到几公里外的凤岙市,收购粮食加工大米,开办了“王兴记”米号。那么,“王升大”这个名号,又是怎么被叫开的呢?
原来,王兴儒素来乐善好施,而在开办米号之后,他经商有方而又讲求诚信,因为这样所以生意兴隆。旧时卖米用升子,量米时用米尺在升子沿口抹平。王兴儒却叮嘱伙计,米尺将要刮平时留下一角,将这一角米奉送给顾客。用现代话说就是让利,好让人家多吃上几口。于是,“王兴记”米店升子大的消息不胫而走,“升大米足,老少无欺”,人们称“王兴记”米店为“王升大”,习惯成自然,“王兴记米店”也就顺应更名“王升大”米店,自此生意更加兴旺。
然而,王升大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抗日战争期间,凤岙街市的“王升大”米店遭土匪洗劫,王阿林遭土匪绑架。一年后,被重金赎回的王阿林已经是形销骨立,王家也已人去财空。翌年,日寇洗劫凤岙市,“王升大”米店再受重创,从此“王升大”从鼎盛转向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老字号店铺被改名为大集体所有的凤岙合作商店,兴盛一时的“王升大”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传人王阿其作为供销社员工,于1979年退休。
1989年,王升大的第四代传人王贤定终于有能力接手了凤岙合作商店的经营权。至此,“王升大”在游离祖业四十年后,又回到了王氏传人手中。1996年,王贤定创立宁波陆宝食品有限公司,在高桥镇新庄村建立了公司生产基地。2003年登记注册“百年王升大”商标,2008年“百年王升大”获评首批“浙江老字号”。2012年,“王升大粮油加工技艺”入选宁波市级非遗项目,王贤定成为了该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王升大博物馆诞生。
传统工艺:匠心独运的水晶油包
说到王升大的传统工艺,不得不提其最具代表性的水晶油包。这种宁波特色点心,鲁迅先生在《药》中就有提及:“宛如阔人家祝寿的馒头”。这里的馒头,指的就是水晶油包。
水晶油包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猪油糖馅。选用肥厚的板油,剔除皮筋后切成小颗粒,按1:2比例拌入棉白糖,并掺以瓜子仁、糖桂花、黑芝麻、红绿丝等配料。馅料需提前炒熟,与棉白糖、猪板油充分拌匀后搓成小剂子待用。
面团的制作同样讲究。选用上等面粉,用温水和酵母粉发酵,待面团膨胀松软后加入碱水(或豆壳汁)揉匀。包制时,将馅料嵌入擀平的面皮中,揉压成扁圆形,经过15分钟蒸制,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水晶油包就完成了。
市场表现:品质赢得口碑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王升大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2022年,宁波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举办汤圆测评会,邀请食品质量监督、餐饮协会等方面的专家、消费者、企业代表和媒体代表共10人,对市场上10种不同品牌的汤圆进行盲测。测评标准包括外观、色泽、口感和总体评价等多个维度。
测评结果显示,王升大汤圆以18.7分的综合评分位列第一,其中外观获得满分5分。专家指出,优质的宁波汤圆应具备“圆球形或圆球顶端有小尾巴,形状完整,均匀,无变形,无破损,无露芯,面皮表面允许出现轻微的板油筋”等特点。王升大汤圆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其水磨糯米粉制作的外皮洁白光润,猪油芝麻馅乌黑亮丽且具有流动性,甜而不腻,展现了高超的选料和制作工艺。
消费者反馈:甜蜜的烦恼
虽然王升大汤圆在专业测评中表现优异,但消费者反馈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许多消费者对王升大汤圆的软糯口感和饱满馅料赞不绝口,认为其皮质优秀,馅料香甜可口。另一方面,也有消费者反映王升大的汤圆过于甜腻,咀嚼时能明显感觉到白砂糖的颗粒感,对于不喜欢太甜的消费者来说可能不太友好。
创新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王升大也在积极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口味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榴莲味汤圆。榴莲味汤圆采用优质猫山王榴莲作为馅料,外皮Q弹有嚼劲,内馅香浓不沾牙,为传统汤圆注入了新的风味。
此外,王升大还推出了其他创新产品,如水晶汤圆、双皮奶汤圆等。这些新产品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饮食理念,既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新口味的追求,又不失传统风味。
结语:百年品牌的现代使命
从一家小小的米店到百年老字号,王升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也书写了一段关于诚信、传承与创新的商业佳话。在当今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中,王升大坚持传统工艺,严把产品质量,同时又勇于创新,推出新口味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正是王升大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