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如何守护学生的心理防线?
师德如何守护学生的心理防线?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高校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令人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师德如何守护学生的心理防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德与学生心理健康: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师的道德压力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研究表明,道德压力的增加会引起头痛、精神倦怠、抑郁等问题,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师德建设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当前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教师自身面临着巨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教师的道德压力具有双重性,既包括外部制度压力,也包括内心的道德冲突。竞争机制下,许多高校教师不得不为增加和提高课题、论文、著作、专利等数量和速度而疲于奔命,很难潜心从事研究,对科研的目的和意义缺乏关注和思考。成果造假、干扰学术评审等现象时有发生,违背了学术的公正与公平原则,给学术道德造成了直接的不良影响。
师德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财物、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等。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加强师德教育: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
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教师缓解压力。
创新师德建设方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
结语
师德是守护学生心理防线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