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及训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及训练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23/06/78562252_1124064512.shtml

文言文翻译是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环节,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对于理解古文内容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同时,还提供了五组文言文翻译训练题及其参考答案和全文翻译,帮助读者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有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能够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实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绝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实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所以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准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朱云传》)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5分)
译文: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分)
译文: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
(节选自《明史·周经传》)

(1)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5分)
译文:人们争相向李广示好,希望他能在您跟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恩宠眷顾啊。

(2)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5分)
译文:如果让我忍受屈辱,即使我死了填尸于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注]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常平:常平仓。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5分)
译文:征收赋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5分)
译文: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注]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 宗:宗族、宗室。

(1)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3分)
译文: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

(2)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3分)
译文: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3)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4分)
译文: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隋炀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选自《隋书》)

(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
译文:(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5分)
译文: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