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ruiwen.com/wenxue/shuidiaogetou/411055.html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这首词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源于隋炀帝开汴河时所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后截取大曲《水调》开头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这首词作于丙辰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41岁,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其弟苏辙被贬谪到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未见。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qùe):宫殿。
  3. 归去:回到天上。
  4.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 不应:不该。
  9. 何事:为什么。
  10.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诗歌赏析

这首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词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词人通过描写月夜的美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