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揭秘:电信诈骗的十大套路
公安部揭秘:电信诈骗的十大套路
近日,公安部发布了2024年度反诈大总结,详细解析了十大典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例。这些诈骗手段包括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等多种类型。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且造成损失最多的类型,而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则个案损失金额最大。警方提醒公众要提高警惕,避免落入这些常见的金融陷阱。
十大电信诈骗类型
刷单返利类诈骗:诈骗分子通过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方式,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并以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股票、外汇等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再以掌握内幕消息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虚假网站或APP上投资,最终导致资金损失。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在社交平台发布低价商品广告,诱导受害人私下交易,然后以各种理由要求继续转账,最后将受害人拉黑。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客服,以商品质量问题或快递丢失需要理赔等理由,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虚假贷款类诈骗:发布低息贷款信息,诱骗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虚假征信类诈骗:冒充银行或金融机构客服,谎称受害人的信用支付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注销相关服务或消除记录,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贷款并转账至指定账户。
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利用受害人对领导、熟人的信任心理,通过添加好友或拉入聊天群等方式,冒用身份骗取信任,再以各种理由要求转账。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在社交、游戏平台发布买卖游戏账号、道具等广告,诱导受害人私下交易或参加抽奖活动,再以各种理由要求支付费用,得手后将受害人拉黑。
“共享屏幕”类诈骗:以各种借口诱导消费者下载聊天软件或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并开启“共享屏幕”功能,实时监控消费者操作,盗取银行卡资金。
“AI换脸拟声”类诈骗:通过采集消费者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利用AI技术合成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诱导转账汇款。
防范电信诈骗的具体方法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陌生软件。
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电话和短信,不轻易转账,不相信网络刷单等暴利赚钱方式,公安部门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或设置密码。
安装反诈APP:利用国家反诈中心等应用程序提升预警能力,及时发现潜在威胁。
核实信息:接到涉及个人财产、账户安全的信息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比如,银行、公安等部门不会通过非正式途径要求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
谨慎对待各类通讯信息:对电话中提及的转账、汇款、提供验证码等要求要特别谨慎。正规机构不会通过电话向客户索要这些信息。
遭遇电信诈骗后的应对措施
立即停止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一旦意识到可能遭遇电信诈骗,首要任务是立即停止任何形式的转账操作,并避免向对方提供更多的个人信息或敏感数据。
通过官方渠道报案:确认遭遇电信诈骗后,应尽快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报案。例如,可以访问全国110诈骗报警中心的官方网站(zh12110.cc)进行网上报案。
收集并保留证据:报案后,应妥善保留所有与诈骗有关的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邮件往来等。这些证据对于后续的法律程序至关重要。
配合警方调查:警方可能会要求前往派出所做进一步的笔录和提供更多细节。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配合警方的工作,如实回答问题,不得隐瞒任何信息。
电信诈骗的手段不断翻新,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就能有效降低被骗的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