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上线反诈“利器”:半年拦截105笔诈骗,挽回损失555万元
工行上线反诈“利器”:半年拦截105笔诈骗,挽回损失555万元
中国工商银行近日成功研发并投产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再添“利器”。该系统通过整合多方风险信息,实现精准预警,自去年10月中旬上线以来,已成功拦截105笔电信诈骗案件,为客户挽回经济损失超过555万元。
创新机制:多方数据融合提升预警精准度
工行此次推出的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最大的亮点在于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处理的智能化。系统不仅收录了行内的风险数据,还与金融同业及司法行政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庞大的风险信息数据库。这些信息经过分类评级后,被应用到银行核心系统以及个人金融、信贷、授信、银行卡等多个业务领域,为业务审核提供全方位的风险预警支持。
实战应用:智能筛查助力精准拦截
以防控电信诈骗为例,当客户在网点办理汇款业务时,系统会自动将收款人账号与后台数据库中的风险信息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收款账号与系统中收录的涉案账户信息匹配,前台业务处理系统就会立即弹出风险预警提示。工作人员将根据预警信息,按照业务规定和风险规则进行处置,及时阻止可能发生的诈骗行为。
成效显著:多维度防控守护客户资金安全
据统计,自系统上线以来,已成功拦截105笔电信诈骗案件,避免经济损失555.11万元。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工行在反诈工作中的多维度布局。除了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工行还自主研发了“融安e信”大数据风控智能服务平台,通过与公安机关合作,建立涉诈黑名单库,实现风险信息的自动对接和预警拦截。
“融安e信”平台目前已整合超过30亿条行内外数据,为300余家金融机构和6.3万家企业客户提供智能风控服务。通过构建智慧运营风控平台、个金智能风控平台等,工行实现了对账户风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开户环节的风险管控,到存续期间的动态监测,再到异常交易的事中拦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构建反诈新生态
面对日益复杂的电信诈骗形势,工行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在反诈工作中的应用。一方面,将进一步优化大数据分析模型,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将加强与同业机构及政府部门的合作,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诈新格局。
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在反诈技术领域的投入,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风险防控中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将持续开展反诈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防诈意识,共同构建和谐安全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