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推荐:非手术保护胰岛β细胞新方法
中华医学会推荐:非手术保护胰岛β细胞新方法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升至11.2%,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最新发布的《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与保护临床专家共识》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更为明显。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医学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期,麻省总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研究团队分别在胰岛移植和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胰岛移植新突破:生物工程化大网膜技术
麻省总医院雷骥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的研究显示,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胰岛移植方法,通过生物工程化改造大网膜,成功实现了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
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丧失。传统的胰岛移植方法是将胰岛通过门静脉注射到肝脏中,但这种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移植后有高达50%以上的胰岛立即死亡,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功能衰退,且存在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雷骥团队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生物工程方法,使用一种可降解的生物基质将胰岛固定在大网膜上,形成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人工胰腺”。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
- 大网膜血供丰富,容量大,便于手术操作和观察
- 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 是一个非致命的可切除器官,便于必要时移除
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新方法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首次实现了完全的血糖控制。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广阔教授评价道:“这是人类首次在猴模型上实现了一个供者完全治愈一个受者的糖尿病,由于猴与人的生理结构非常相似,这一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意义。”
药物治疗新方案:沙格列汀联合维生素D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
该研究由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教授牵头,全国36家医院参与,历时10年完成。研究团队发现,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DPP-4i)沙格列汀与维生素D的联合治疗,可以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研究纳入了301例保留部分胰岛功能且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阳性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每日服用5mg沙格列汀和2000U维生素D的安全性良好,可以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尤其对GADA高滴度的患者效果显著。
具体来说,联合治疗组的空腹C肽水平下降速度明显减慢,2小时混合膳食耐量试验中C肽水平的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下降速度也显著减慢。此外,联合治疗组的日均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
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为成人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基于GADA抗体水平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展望:从实验室到临床
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麻省总医院的生物工程化大网膜技术有望改变当前胰岛移植的范式,而湘雅二医院的药物治疗方案则为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提供了新的选择。
然而,这些新方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还需要经历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过程。麻省总医院的研究目前仍在动物实验阶段,但基于此研究成果的临床试验正在筹备中。湘雅二医院的研究虽然已经完成了多中心临床试验,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尽管如此,这些研究进展无疑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最终实现对糖尿病的精准治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