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南:从类型到注意事项全解析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南:从类型到注意事项全解析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以1.164亿的数量位居首位。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然而,除了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被证实是控制血糖、改善胰岛功能的有效手段。
运动疗法: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环
运动疗法是指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的规律性运动,不仅能减少用药量,还具有效果好、治疗成本低、易于接受等特点。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8周以上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0.66%,运动12-14年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风险。
运动疗法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HbA1c,同时还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利于减轻体重、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此外,运动治疗还能促进心肺功能提升,调节血压,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运动类型与强度:个性化选择是关键
1. 运动类型
- 有氧运动: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快走、游泳等,其中步行可作为首选安全方式,游泳近年来被认为比步行更有效,而快走是最广泛推荐的运动方式。
- 抗阻运动:属于无氧运动,能带动全身大肌群或多肌群,但存在一定的运动风险,最好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推荐的抗阻运动包括自由负重训练、利用器械力量训练或利用弹力带抗阻训练。
-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是一种以较短运动时长、高低强度交替为特点的有氧运动形式。对于糖尿病患者,HIIT省时、高效、依从性好,与持续中等强度训练一样,可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素抵抗等。
2. 运动强度
合理的运动强度是糖尿病运动处方的关键。即有规律的中、低强度(25%-75% VO2max)运动。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较低强度运动为好。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 运动持续时间及频率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一般安排在餐后30-90分钟,不宜空腹进行。研究表明,餐后运动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改善血脂代谢。目前,每周至少5天,每天运动45-90分钟总计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被普遍认为是调控血糖较理想的方法。
运动注意事项:安全第一
血糖监测:运动前要监测血糖,避免在血糖过高或过低时运动。血糖低于100mg/dl时,可在运动前补充15-30克碳水化合物;血糖高于300mg/dl或高于250mg/dl且有酮酸出现时,应避免运动。
运动时间:建议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每次运动时间至少30分钟,可分次进行,但每次运动前后的5-10分钟应做暖身与缓和运动。
穿着与装备:选择合脚的运动鞋和棉质袜子,注意足部保护。随身携带高碳水化合物零食,以防低血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环境选择:选择安全、人多的地方运动,如学校操场、公园广场等,避免偏僻、人烟稀少、天气恶劣、光线不足、马路边等地方。
特殊情况: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谨慎选择运动方式。例如,视网膜病变患者应避免举重等增加眼压的运动;肾病患者应从低强度运动开始;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运动。
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
运动疗法的实施首先需要针对糖尿病病人开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在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和指导下制订的个体化运动方案相对于单为患者提供运动指导来说更有效。运动处方的个性化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个体差异,医生所确定的治疗方案应具备兼顾患者兴趣、简单易学的特点,且每次运动都应监测血糖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运动方案,而患者应遵循循序渐进、由轻到重、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的原则。为了确保运动处方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在运动处方制订前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评测和运动能力评估,且整个运动治疗期间需要有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
结语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需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通过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并注意运动前后的血糖监测和安全措施,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锻炼,改善胰岛功能,控制血糖水平。记住,运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