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8周年:幸存者如何走出心理阴影?
唐山大地震48周年:幸存者如何走出心理阴影?
“夜半时分,一列长长的火车从头顶呼啸而过,伴随着疯狂刺耳的汽笛声……”53岁的白玉明向心理医生马文有缓缓讲述着这个困扰他多年的梦魇。作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曾在长久的昏迷中听到火车汽笛的鸣叫声。苏醒后,他不知道发生了大地震,也不知道母亲已经遇难。这个童年时期的奇怪声音,困扰了他整整40年。
白玉明的故事,是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心理创伤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经历过这场大地震的人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患病率高达22.17%,而正常人群的患病率仅为8%左右。这种心理创伤往往更为隐蔽和持久,需要长期的专业干预和治疗。
近年来,唐山市开滦精神卫生中心陆续为约400名地震幸存者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该中心采用多种先进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沙盘游戏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眼动脱敏、放松训练等。这些疗法旨在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心理平衡,恢复正常生活。
然而,唐山大地震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1976年的医疗条件有限,震后专业的心理救援几乎缺失,许多幸存者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隐患。一些患者甚至压抑了恐惧长达40年之久,直到近年来才开始接受专业治疗。
值得欣慰的是,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引起社会和专家的重视。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内得到了空前关注。中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心理援助工作越来越规范。
在心理咨询室接受专业治疗后,白玉明终于走出了心理阴影。他感慨地说:“生活还是要继续,只是每年的这几天还会午夜梦回。”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们的心声:生活仍在继续,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8年,但其带来的心理创伤仍在持续。幸存者们的心路历程,见证了中国心理援助事业的发展,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不仅要关注物质重建,更要重视心理重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受灾群众走出阴影,重新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