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十年重生:生态环境与特色产业双轮驱动
玉树十年重生:生态环境与特色产业双轮驱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过10年恢复重建,如今的玉树不仅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焕然一新,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通过遥感监测发现,玉树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监测数据显示,灾区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平均值相比灾前提升了约40%,这表明植被生长状况明显好转。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灾后重建期间,共实施了33项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达1.7487亿元。其中,造林绿化工程总投资1.51亿元,绿地面积达402.05公顷,占镇区面积的33.5%。在受灾最严重的结古镇扎西大同村,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已全面恢复。
环境整治方面,7项工程总投资9751万元,已全部开工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此外,51项防灾减灾工程也已陆续完工,总投资达2.4008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灾害防御能力。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础上,玉树州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玉树州立足特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制定了生态畜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高质量发展方案。目前,玉树正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区和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主供区。同时,玉树州还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地域特色品牌赋能,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在清洁能源领域,玉树州紧抓青海省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通过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用能体系,玉树州正在探索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玉树州还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2023年,玉树州人民政府与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发布了“新华·玉树野生冬虫夏草价格指数”。该指数通过信息化手段精准描绘市场变化,反映行业趋势,为玉树野生冬虫夏草产业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玉树州在灾后重建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同时,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玉树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玉树州地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未来,玉树州仍需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继续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玉树的重生,不仅是基础设施的重建,更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特色产业的崛起。这个曾经饱受地震创伤的地方,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