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发季,正确区分输血与输液很重要!
流感高发季,正确区分输血与输液很重要!
随着冬季的到来,流感病毒开始活跃。在治疗流感的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面临需要静脉输液或输血的情况。然而,输液和输血到底有什么区别?它们在治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流感治疗中的输液和输血
在流感治疗中,输液和输血的使用情况有很大不同。对于轻症流感患者,通常只需要服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并注意休息即可。只有在出现重症情况,如并发肺炎或呼吸衰竭时,才可能需要输液支持。而输血在流感治疗中很少使用,主要针对血液相关问题。
输血和输液的区别
输血和输液是两种不同的医疗手段,主要用于治疗或支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 输血:将血液制品通过静脉输入体内,以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或提供凝血因子等。
- 输液:将无菌液体(含电解质、药物等)经静脉注入体内,用于补充水分、营养或治疗疾病。
使用目的和适应症
输血
输血的主要目的包括:
- 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 提供抗体和补体,增强免疫力
- 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胶体渗透压
- 补充凝血因子,控制出血
- 治疗贫血
适应症主要包括大出血、贫血、免疫球蛋白缺乏等。但需注意,心力衰竭、肺水肿、对血液成分过敏等情况是输血的禁忌症。
输液
输液的主要目的包括: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
- 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 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适应症主要包括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但严重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等情况是输液的禁忌症。
常用物质
输血
常用的血液制品包括全血及成分血,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
输液
输液常用的液体包括:
- 晶体溶液:葡萄糖、氯化钠、碳酸氢钠等
- 胶体溶液:右旋糖酐、白蛋白、代血浆等
- 营养液:氨基酸、脂肪乳剂
公众对输液的常见误解
虽然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很多人对输液存在一些误解:
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输液速度应遵医嘱,过快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一般成人40-6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
皮试药物有有效时间:如青霉素输液后24小时内有效,超过时间需重新做过敏试验。
输液切忌空腹:空腹输液可能引起头晕、恶心等不适,甚至低血糖反应。输液前一定要进食。
有些药物输注时会有痛感:如氯化钾会刺激血管,左氧氟沙星可能引起血管红肿。
拔针后按压有讲究:需将棉片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按压时间5分钟,防止局部出血或瘀血。
历史发展
输血输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静脉输液技术始于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为静脉输液奠定了理论基础。1831年霍乱期间,苏格兰医师托马斯首次成功使用盐水注射疗法。19世纪60年代,无菌理论的发现为输液安全提供了保障。20世纪初,输液器具和液体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现代输液体系。
正确使用输血输液
输血和输液都是重要的医疗手段,但它们都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医嘱,不要盲目要求输液或输血。同时,要注意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因不当操作引发不良反应。
通过了解输血输液的区别和正确使用方法,我们可以在面对疾病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记住,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决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