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赋能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慧教育赋能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东莞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第二届“粤教强师”论坛中20项案例入围且4项获得特等奖。这些成就背后,是东莞以融合创新为驱动力,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不懈努力。
构建智慧教育生态,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十四五”以来,东莞相继印发智慧教育行动计划、智慧校园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构建起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应用为王、融合创新的发展机制。建成互联网总出口带宽达80G的教育专网,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全面接入。高标准打造“一中心两平台”,即教育大数据中心、莞教通在线管理服务平台以及莞易学在线学习平台,创新性地构建“基座+应用+生态”发展体系,建成区域智慧教育大平台,为全市师生、家长提供“一人一号一网”的各类在线教育服务。
东莞强化数据挖掘与分析,建设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综合评价等信息平台,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显著提升教育治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同时,开展“莞教盾-2024”攻防演练活动,建立健全教育数据安全及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自建信息系统的风险监测。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智慧学习新生态
在智慧教育的推动下,东莞市各学校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以大岭山镇实验小学为例,该校针对家长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动机个性化的特点,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现场讲座聚焦:成长导向
在该校,家长的现场讲座聚焦于家庭的成长,以传达科学的家庭理念为目标。讲座内容短、小、精、炼。时间短,每场讲座一般不超过40分钟;着眼小,以讲透某一个理念为目标,避免过度引申;结构精,有现象、有解读、有方法;有实操,包括现场实操与家庭任务,旨在驱动家长领会并实践所学内容。
例如,一年级的现场讲座《玩童到学童转换期的亲子对话》就深受家长们的好评。该讲座不仅时间短、内容聚焦,而且通过深度解读一个现象——孩子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习的转变过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亲子对话方法。讲座现场还创造了情境,让家长练习与孩子进行亲子对话,如“当孩子写字写得不好,但不愿意承认时,你该如何与孩子进行亲子对话?”这样的具体情境建议,让家长更加理解所学理念和方法,并找到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的抓手和信心。
线上讲座选修:问题启发
除了现场讲座外,该校还推出了线上讲座选修课程。课程聚焦小学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行为偏差,如拖拉、叛逆、任性等。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和烦恼,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
一位家长曾向老师反馈:“我的孩子就是拖拉,我就想搞清楚该怎么办!我也在网上看了很多资料,听起来很有用,但实际上我做不出来。”针对这一反馈,该校的线上讲座采取了讲透讲精的策略。如关于“拖拉怎么办”的线上讲座,就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家长看到拖拉其实是孩子建立自己学习、生活节奏感的机会。再通过“黄金半小时”的小故事,让家长可以“依样画葫芦”,照着去做。通过“做中学”,最终实现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改变。
融通学校班级:定制专享
该校的家长课程与校外机构和网上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内容可以融通学校和班级,做到定制专享。如三年级的《“问题+”教学范式对孩子的意义》一课,家长们在理解学校进行的“问题+”教学后,在生活中也有意无意地抛出核心生活问题,与孩子一起探究式学习。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思考与探究能力,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此外,无论是现场还是线上的讲座,讲师都会在其中加入大量某班某同学的具体表现进行表扬。这让家长们在听课之前就充满了期待:“会不会我家的孩子在这次讲座中被表扬?”这样的期待让家长们学得更加专心投入。
“之前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学习,但现在我很期待每一次的学习内容。”一位家长感慨道,“这里的讲座不仅实用,而且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对家长教育的重视。我现在更有信心去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挑战了。”另一位家长也表示:“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方法。现在我会尝试用更温和、更理性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我觉得这样的家长学校真的很有意义。”
力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激发教育改革活力
东莞,这座制造业大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抢占新领域新赛道,奔跑在科技前沿。东莞出台《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9—2030年)》等多项政策,从技术研发、企业培育、人才培养等多角度全方位扶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同时,东莞依托威远岛积极打造拥有智能交通、安防、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应用的人工智能未来之城,以应用促新业态创新发展。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东莞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能力。东莞鼓励镇街建设青少年人工智能(含创客)创新中心,开展面向教师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至2025年,东莞计划创建一个市级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十个人工智能实验区(镇街),百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选拔千名人工智能教育种子教师,培养万名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初步构建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一十百千万”计划体系。
东莞的“人工智能+”创新驱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丰富场景和实践机会,加速了教育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拓宽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为教育实践注入了创新动力。例如:东莞理工学院建立了以推动AI深度赋能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等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为目标的国际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已汇聚超过6200门在线课程的“莞易学”平台积极推进海量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出双师课堂、空中课堂、云上名校、教师培训、家长学校、社区学校、老年学堂、学分银行等在线教育创新应用,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打造智慧学习新生态。
力促社会数智治理,提升教育协同治理效能
东莞市委市政府以打造“数治莞家”新范式为目标,通过与华为深度合作,全力打造1个数字底座、建设116个项目,以数字化手段破解政府治理难题。此外,通过出台《东莞市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转型。在社会治理智能化实践过程中,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还建立了涵盖包括人口信息、交通流量、公共服务使用情况等社会运行各个方面的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交通大数据平台等。这些先进技术以及积累了丰富资源的数据平台和智能系统,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智慧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创新思路、技术示范和有力支持。
根据东莞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约300所学校(约占30%)借鉴智慧交通中的智能监控技术,实现了对校园安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教育部门利用交通大数据分析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需求,优化校车路线和学校周边交通设施布局;利用人口数据精准把握教育需求,合理规划教育资源配置。
未来展望
尽管东莞在智慧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薄弱学校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相对匮乏,教师数字素养参差不齐,区域与校际间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度和效果差异较大。针对这些问题,东莞正在积极应对,通过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推动智慧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关乎本地民生福祉,更对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教育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东莞深知重任在肩,必须砥砺前行。未来,东莞将继续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东莞力量。